词条 | 佑宁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佑宁寺分类:【传统文化】 原名“郭隆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红崖子沟(湟水北岸支流)。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西藏达赖四世遣顿月却吉嘉措(即世传的嘉赛佛)主持兴建。因寺在郭隆(藏语,意为鹰住地),故称郭隆寺。时仅有“参尼扎仓”(显宗学院)。嗣后,由该寺章嘉一世、土观一世及嘉木样加巴多尔吉建“居巴扎仓”(密宗学院),遂成为显密双备之寺。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 * 罗卜藏丹津之乱,寺院兵燹,十年奉旨复修,赐今名。为湟北诸寺之冠,大通、互助、门源一带寺院,多为其分支。寺内建有土观、章嘉、松巴、却藏及王五呼图克图僧舍。寺僧侣住持(法台)以下悉为土族,通行土族语。 藏语称“郭隆弥勒洲”,简称“郭隆寺”,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五十乡。明万历年间第三世达赖到此地讲经传教时授意建寺。四世达赖自内蒙入藏坐床,途经此地时,当地一些部落头人以三世达赖授意为由,向四世达赖提出建寺申请,四世达赖便派顿月却吉嘉措(嘉色活佛)主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初步建成,以后不断扩建,至清康熙年间,已具相当规模,有寺僧7000多人,属寺甚多,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该寺由5个大昂和9个小昂组成,各昂都有自己的活佛。五大昂活佛于清代均受封为呼图克图,在藏传佛教史及清代历史有上一定的地位和影响。雍正二年(1724年),该寺因涉及罗卜藏丹津事件,被清军烧毁,后雍正帝降旨重建,并赐额“佑宁寺”。同治五年,由于兵乱,又遭破坏,由六世土观罗桑雪珠昂秀主持修复。本世纪60年代再度被毁。1980年重新开放,重建弥勒殿、土地神殿等。寺内供有元朝将领格日利特的铜像,当地土族群众视为地方保护神。大经堂内藏有明宣德时期手抄的藏文大藏经。正月初八、十四、十五、六月初八、初九和十二月二十九日为该寺观经日。寺院每年农历正月举行祈愿法会,有跳羌姆,晒佛等活动; 三月十五日至四月十五日举行全寺辩经会,并评定经位级别; 四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诞生、出家、成道纪念日,举行较隆重的庙会,亦有跳羌姆、晒佛等活动; 还有为纪念释迦牟尼初转法轮举行的六月法会; 腊月还举行夏合多勒(骡子天王)经会。 位于青海省互助县五十乡的寺滩。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遵照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遗愿,应该地部落头人建立寺庙、弘扬宗喀巴教法的请求,当时格鲁派的实际领袖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1570―1662),会同入藏坐床不及两年的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决定派遣塔波曲科杰寺住持嘉色屯悦却吉嘉措活佛(rgyal-sras-don-yod-chos-kyi-rgya-mtsho,嘉色)前往,建郭隆寺传教。在一世松巴堪布唐曲嘉措(sum-pa-mkhan-po-dam-chos-rgya-mtsho)和当地部落头人协助下,建成嘉色寝宫、大殿经堂以及僧舍、厨房等百余间房舍,粗具规模。后经不断扩建,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郭隆寺已有大小经堂、佛殿、昂久、僧舍等建筑2000余间,僧人最多时曾有7000名。分设显宗法相院、密宗、时轮、医学等4大扎仓及49个属寺,为湟北地区“诸寺之母”。清雍正二年(1724)正月,该寺因卷入罗卜藏丹津叛清事件,寺院于战乱中被焚毁。雍正十年(1732)敕令重建,雍正皇帝并钦赐寺名“佑宁寺”,从此该寺即以“佑宁寺”之名见称于世。清同治年间(1862―1874),该寺大经堂等再次毁于兵燹。虽经六世土观活佛奉命重修,但已难现昔日风采。“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拆毁,80年代恢复。现有佛殿27座,僧舍400余间,寺僧近200人。 历史上,该寺僧伽系统极盛时有“五大昂”(nang-chen)和“九小昂”(nang-chung),有活佛20余名,各昂都有转世活佛系统,寺主为嘉色活佛,但不住寺,由总堪布(spyi-khyab-mkhan-po,即总法台)主持全寺政教事务。总法台在博通经典、声望高且兼具经济实力的转世活佛中选任。章嘉(lcang-skya)、土观(thuvu-kwan)、松巴(sum-pa)、却藏(chos-bzang)、王嘉(wa-kywa)等五大昂的大活佛都曾出任过该寺总法台。这五大昂的活佛在清代均受封为呼图克图,在清朝前期处理边疆民族关系问题中起过重大作用。其中章嘉和土观活佛还是驻京呼图克图。该寺先后出了章嘉?乳必多吉、土观?洛桑却吉尼玛、松巴堪布益西班觉(sum-pa-mkhan-po-ye-shes-dpal-cbyor,1704―1788)、王嘉?阿旺钦饶嘉措(wa-kyva-ngag-dbang-mkhyen-rab-rgya-mtsho,1906―1963)等一大批学者,留下很多著作,丰富了藏族文化宝库,使该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和藏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五十乡。明万历年间三世达赖到此地讲经传教时授意建造。四世达赖自内蒙古入藏坐床途经此地时,当地部落头人以三世达赖曾授意为由,请求在此建寺。四世达赖派顿月却吉嘉措主持建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成。以后又不断扩建,至清康熙年间, 已具相当规模,并有许多属寺。寺院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该寺由五个大昂和九个小昂组成,各昂都有自己的活佛。五大昂活佛在清代都受封为呼图克图,在藏传佛教史上有一定影响。雍正二年(1724),该寺因涉及罗卜藏丹津事件而被清军焚毁,后雍正帝降旨重建,并赐匾“佑宁寺”。同治五年又遭兵乱被破坏,后由六世土观罗桑雪珠昂秀修复。本世纪60年代再度被毁,80年代重新开放,重建了弥勒殿、土地神殿等。寺内有元朝将领格日利特的铜像,有明宣德时期手抄藏文大藏经。寺院每年有祈愿、跳欠、晒佛等活动,尤以正月的观经会、祈愿法会,三月的辩经会,六月法会,腊月的夏合多勒经会,最为隆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