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佛寺分类:【传统文化】 即佛教寺院,是教徒及僧侣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场所。在印度早期佛教中,称“精舍”,亦称“支提”。在中国,“寺”本指官府之宅院。东汉明帝感梦求法,于永平十一年(68)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建立白马寺,这是中国佛教建立寺院的开端。随着佛教的继续东渐及上层统治者的提倡,北方以洛阳、长安为中心,南方以金陵、庐山为中心,佛寺建造不断增加。其中或为帝王兴建,或以邸第舍为佛寺,亦有僧徒启乞而立的。其格局基本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院落形成,坐北朝南,以寺院的正门(山门)为中轴线,依次建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或藏经楼,再大的寺院还设毗卢阁等。女子出家(比丘尼)所居的寺院称“庵”。元时分禅、教、律寺,寺院遂于宗派形成固定关系。近代佛寺可分为十方丛林和子孙庙两大类,由住持(俗称方丈)和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共同管理。 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佛骨),从事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寺在中国历史上异名很多,有浮屠祠、招提、兰若、伽蓝、精舍、道场、禅林、神庙、塔庙、寺、庙等。佛寺以佛塔与佛殿为主体,辅以讲堂、经藏、僧舍、斋堂、库厨等建筑,结构布局上沿袭中国传统的庭院形式。建在城镇的佛寺,多伴以戏场、集市等,建在山林的佛寺多为风景名胜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建筑性质。佛寺建筑始于东汉,尤以唐代为盛,但大都无存。现存明代佛寺有山西太原崇善寺、北京智化寺、碧云寺、卧佛寺等。现存较大的佛寺建筑,多为喇嘛寺,著名的有西藏的萨迦寺、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内蒙古的席力图召、五当召,北京的雍和宫,承德的外八庙等。 佛寺一般是一座单独的大殿,多为五六层高。有的也建有围墙、大门、小型喇嘛住宅等少量的附属建筑。有的属于喇嘛的公产,有的是活佛或上层喇嘛私人建造而供专用的。它的用途主要是供佛或为纪念某个活佛,大多在殿内建立安放被纪念者的灵塔。佛寺只供少数人礼佛、念经用,不设大型厅堂。它的中间部分一至二层是贯通的,以容纳高大的佛像或灵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