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山秋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佛山秋色分类:【传统文化】 佛山当地群众性的民俗艺术品的总称。史载,明代初年,佛山地区每年秋季举行一次群众性的民俗艺术活动,人们精心制作工艺品参加表演和比赛,谓之“出秋色”。在明代后期尤为盛行,此后每年举行一次,形成传统。表演艺术有乐队、龙狮舞等;陈列评比艺术有纸塑、蜡塑、灯色、果品艺术、瓜果雕刻和针口等。在评比观摩中,匠人们的技艺得到了提高。作品取材广泛,用料普通。艺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把木片、刨花、灯芯草、纸张、鱼鳞等加工成精巧玲珑的艺术品。郭沫若有诗赞日:“凭将秋色千张纸,夺取乾坤万家新,神似人灵神已废,而今百姓尽为神。”从中可以看到佛山人民的民间生活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佛山自明代以来,每至秋收之节,艺人们都要抬着多种用纸、泥、果等料精心做成的佳品参加游行,当地人称为“出秋色”,故名佛山秋色。工艺品品种丰富多彩,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纸塑艺术,有人物造像和器物造型,如古铜器、玉器;二是蜡塑,多为桃、梅、吊针花等名卉;三是雕刻,尤以瓜果雕闻名,如冬瓜雕采莲船,木瓜雕大红宝鼎;四是灯色,有头牌灯、走马灯、刨柴灯、鸟兽灯及鱼鳞灯等种;五是粘砌,材料广泛,精巧玲珑,别有风趣,如谷豆粘砌宫灯,刨口柴粘砌花瓶;六是针口,以针作笔,在纸上刺成字画、人物、鸟兽与花卉,再经灯光透射,显示绝艺;七是果品艺术,如荔枝、柿、香、柑等,原料则是以番著、木瓜、沙葛等加工、上色、打蜡而成,栩栩如生。佛山秋收出秋色时,热闹非凡,“扛”秋色的人或抬台面,或挑担头,或挽花车,列队游行。万人空巷,有诗云:“柚灯如昼媚?娥,丝竹沿街按节歌,纸马莲舟都入画,果然秋色比春多。”佛山现有民间艺术研究社,专事“秋色”艺术的制作与探索。 当地各类民间工艺品的总称。产于广东佛山。五百多年前。佛山工商业已相当发达,每年秋后,举行赛会以庆祝丰收,人们纷纷拿出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参赛,叫做 “出秋色” ,故名。包括 “灯艺”、“蜡塑” (用蜡塑制各种花卉)、“粘砌” (用芝麻粘砌成人物、花灯,用谷豆粘成宫灯,用纸通、瓜仁、灯芯草等粘成人物、器皿等)、“纸塑” (用纸仿制石器、古铜器、陶器、玉器。除体轻外,在色泽、造型上可以乱真)、“针口艺术”(以针为笔,在咭字上刺成字画、花卉、鸟兽、虫鱼、人物,经过灯光透射,即现出美丽的图形。可作壁灯装饰)、“瓜果雕刻”(以瓜果为原料,利用其形状特点雕刻成各种器物,如用冬瓜雕采莲船,瓜皮上刻人物、山水。刻成后剔去瓜瓤,安上灯,即能清晰地见到所刻图案) 、“果品艺术” (将木瓜、番薯、沙葛等上色打蜡,制成其他水果) 等类。这些 “秋色” 的共同特点是材料普通,但却玲珑精巧,使人叹为观止。 佛山秋色的历史沿革 柚灯画炉妲己娥,丝竹沿街按节歌; 纸马莲舟都入画,果然秋色比春多。 这是一首清代客居佛山的文人芩?赞美佛山秋色的《竹枝词》,是多彩多姿的佛山民间传统秋色的真实写照。秋色是佛山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是最具特色的佛山民俗文化事象之一。 秋色,含工艺品和表演艺术两大类。按表演形式可分为灯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景色七色。以剔透玲珑的秋色灯出现于秋色赛会的,称之为“灯色”;以花车彩架、男扮女装表演故事者称之为“车色”;表演者以骏马代步者谓之“马色”;表演以水为意境的各种舞蹈,如舞龙、采莲船、陆地行舟等谓之“水色”;以“飘”或“挑”的技艺作表演形式的谓之“飘色”(佛山人习惯称为“挑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戏剧故事者谓为“地色”,石湾秋色则称为“地套”;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工艺品谓之“景色”。七色之分,颇为形象。民间秋色艺人却惯用秋色艺术品的工艺和艺术表演的形式加以区分,把秋色分为扎做、砌做、针做、裱塑、雕刻、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十大类艺术。丰富的秋色民俗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是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民俗文化遗产。 佛山秋色“唢呐锣鼓柜”(李俊俊摄) 佛山秋色明纱灯(李俊俊摄) 佛山秋色始于何时?一般认为是始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约500年历史,当时佛山社会比较稳定,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是民间文化活动的社会经济基础。 秋色,意为秋天的景色,故又称之为“秋景”。因多在晚间游行表演,又有“秋宵”、“出秋色”的称谓。“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释名》),“若农服田力穑,乃有秋”(《书?盘庚?上》),故秋意为收成、丰收。色,“车马有行色”(《庄子?盗跖》),景色之意;“教坊有部有色……色如‘杂剧色’、‘舞旋色’之类”(《古杭梦游录》)。秋色,是民间庆丰收的文化娱乐活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佛山人的先祖部落便在这块浩瀚的珠江冲积成的陆地上生息繁衍。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山人已经使用牛拉铁犁的先进农业技术,把陆洲开发成三熟之田、八造之蚕的肥沃桑田,并吸引了西域僧人至此结茆讲经。人们每庆丰收,就用茭笋壳(一种野生可食用的植物苇茎)扎成小龙,撑上竹竿,孩童们成群结队,口呼“呼呼”的节奏沿街耍舞,一路讴歌。歌道: 永嘉世,天下凶,余广州,平且丰。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平且康,物价皆宜,宜以子孙,宜侯宜皇。 西晋永嘉年间,佛山为南海郡一水乡,属广州府辖。广州郊区出土晋墓的墓砖上,也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字样。这些舞茭笋草龙庆丰收的娱乐活动,人们称为“孩童耍乐”,是后来历代相传“出秋色”必不可少的项目,故民间有“无龙不算秋色”之说。孩童耍乐舞草龙庆丰收,是佛山秋色最原始的形式,从晋代流传至20世纪30年代。今尚健在的民间秋色艺人卢植,就是世代相传的舞草龙的能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孩童耍乐的组织者。 经过从晋永嘉至明代约1000年的发展,尤其南北宋之交,中原人口大举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至明代中叶,佛山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发达,民间庆丰收的文化娱乐活动吸收了各地的习俗形式,庆丰收的文娱活动内容不断地丰富起来,其中“扮故事”活动尤为活跃,主要形式有“车色”、“地色”、“飘色”以及丝竹音乐等。 清代乾隆年间,佛山城镇进一步发展,是民间秋色习俗的鼎盛时期。据《中国史纲要》载,乾嘉之间,商铺、市集、作坊如林,具有620条大小街巷,各类手工业达300多行,成为当时我国四大名镇之一。民间手工业劳动群众,以精巧的制作工艺创造了以“像生”为特征,以反映农业丰收景象为题材的像生秋色工艺品参加秋景盛会,成为最具佛山风格和特色的民间游艺民俗。乾隆《佛山忠义乡志》还记有佛山人陈昌平、陈捷杨的诗句: 妾手亲镌柚子灯,鸳鸯红艳影层层; 郎携好认关情处,妾坐阶前月如冰。 不到鸡鸣不肯休,纪纲街口闹中秋; 齐看环佩三更月,送是花神夜出游。 金秋时节举行的秋色活动,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参演者有健汉、儿童,还有坐于阶前制作柚子灯的少妇。赛会佳期,全城沸腾,万人空巷,直闹至三鼓鸡鸣。秋色的品类,从早期的舞单龙、扮故事,发展为包括有音乐、舞蹈、戏剧、杂技游戏、工艺品等综合性的民间游艺活动形式。这些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佛山的秋色习俗已相当成熟,达到了鼎盛时期。 清代道光至民初,秋色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鸦片战争爆发后,以反帝爱国、针砭时弊为题材的活报剧(佛山人称之为“笑谈”),成为秋色的重要项目,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秋色也更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湖广总督、查禁鸦片钦差大臣林则徐被革职,佛山人民义愤填膺。这年观音堂铺出秋色,人们编了一个叫《鸦片害人精》的“笑谈”剧参加表演,专请了徐大帅来观看。节目把政府屈膝英帝国主义强权之下的丑剧表演得淋漓尽致。徐大帅观罢,万分感慨地说:“以小观大,问心可恃。”这次秋色盛会,激发了佛山人民的反英爱国热潮。 五四运动后,各地掀起反帝爱国运动。有一年观音堂铺出秋色,有一个活报剧:一只纸扎大黑鹰,两爪抓着个大地球,虎视眈眈,一群中国老百姓愤怒地指责,边走边唱道: 黑鹰睇头,虾占全球; 怕你唔够力,俾人笑大口。 秋色盛会发挥了动员群众、宣传群众反帝爱国的巨大热情的作用。至于反封建统治、针砭时弊的“笑谈”杂剧,内容更为广泛。一次丰宁铺出秋色,表演了一个抨击当时军阀混战的节目,纸塑一个大沙盘,四面各放天九牌里的“地牌”一张,两个戎装军阀,各执一边,死死争夺,丑态百出。表演的节目还有反对封建买卖婚姻的《新嫁娘上轿》,讽刺不事劳动的懒汉《两个烟精扫长埕》,抨击不良社会风气的《烂赌仔自叹》等等。这些“笑谈”杂剧出自民间创作,没有固定剧本,表演者以滑稽的动作,诙谐的口吻,把故事演得生动活泼,使观众忍不住捧腹大笑,笑后发人深思,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对移风易俗,改造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秋色习俗屡遭统治者禁止,但又屡禁不绝。 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佛山沦陷,手工业惨遭破坏,300多行业只剩下数十行,民不聊生。清乾隆时逾60万人口的佛山名镇,仅余百姓10万,遍及全城的民间秋色艺人,或死于饥荒,或逃难外地谋生,剩下不到20人。民间秋色习俗随之衰落,仅在1945年10月庆祝抗战胜利时,举行过一次小型的提灯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山秋色又获得了新生。1954年,佛山市委、市政府组织起民间艺术调查组,对秋色进行了挖掘、整理、研究。1956年春节,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届佛山秋色、剪纸、盆栽观赏会。同时建立了佛山秋色工艺社(后改为民间艺术研究社),把民间秋色艺人组织起来,对秋色艺术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经过不断改革和创新,灯式和仿生秋色艺术品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1957年、1959年、1960年先后举办了秋色艺术大游行,并到广州等地举办多次秋色艺术展览。1982年,举办了50年来最大规模的民间秋色赛会,有1300多人、20个项目、1700多件工艺品参赛,游行队伍长达两公里,观众达50万人次。1988年又筹备了龙年秋色盛会,举办了秋色艺术大展,2000多件秋色艺术品参展,观众达4万多人次。如今,民间以大游行举行秋色赛会的民俗形式虽有所改变,但延续近千年的秋色艺术仍将得到继承和发展。 佛山秋色习俗的性质以前,见之于文字的,都认为佛山秋色是作为岁末时节的祈神活动(《佛山史志》1988年第3期)。虽然历史上佛山的迎神赛会颇多,而秋色赛会的形式也与迎神赛会和“出会”习俗有相似之处。但是,秋色赛会应是佛山民间综合性的游艺民俗活动,它与宗教信仰、岁时节令的迎神赛会或祀神活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表现在: 第一,目的不同。迎神赛会的主体是“娱神”,而秋色赛会的主体是“娱人”。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本地民间岁时节日习俗活动有37个,其中属宗教信仰的祭祀习俗就有28个,这些习俗都围绕着信仰的对象而开展活动。如全镇性的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乡人士祠肃拜,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神昼夜游历。”都有浓厚的宗教迷信活动色彩。至于其他的岁时习俗如:正月十六行通济,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乞巧节等,其中许多节日的文艺活动,虽与民间秋色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秋色赛会不是出于祀神目的,更没有任何祭祀神的情形出现。所谓饱暖思娱乐,完全是出于人们的自然需要。 1931年《南粤日报》曾就佛山秋景发表文章说:“佛山人士,在昔时和世泰、民康物阜之秋,雅慕古人之秉烛夜游,及时行乐之举,辄于每年秋令,乘天气晴爽之夜,而作秋景之游行,以资娱乐。”1925年,南海县政府下令禁止佛山出秋色,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黄少强撰文《出秋景之利害》给予驳斥(见1925年12月《佛山精武月刊》第3期):“今吾佛山秋景之作……得此表现民情风俗之活跃游戏,亦即动乐合奏之艺术生活,以荡涤五中抑郁,调补心灵而为精神上稍增粮食,不宁大足贵耶……”前人已如此确切地认定秋色赛会的性质是佛山人民自我娱乐的群众性游艺活动,而今有人却硬把它说成是“祀神赛会”,这是不明佛山秋色的真正历史涵义所使然。 第二,秋色赛会是民间竞技型的自娱自乐的游艺活动。从晋代“孩童耍乐”至今天,佛山秋色的起源已传承经历了1600多年,历来都是人民大众为了表达自己热爱生活,赞美自己的劳动成果,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反映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与追求而自觉参与的。民间对秋色赛会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凡街市上可以买到的,或别人已出过的节目都不能参赛,必须是由自己制作,自己表演,同一类型的节目或工艺品都必须有新的创造。至于迎神赛会所用的灯色,大都是专门购买或从灯色店租用。又如秋色赛会的丝竹音乐节目,包括“吹打”、“锣鼓柜”、“十番”等,都是民间的业余音乐社参加表演。而迎神赛会所用的音乐,主要是从仪仗店雇请职业八音班演奏,就连彩童也是雇佣的。 秋色赛会由群众组织筹办。明代佛山地域分为24铺,清代分为27铺,以铺发起举办秋色赛会,只要一铺发起,其他各铺便纷纷响应前来助兴,发起者便为当届赛会的“事头”,负责赛会的宣传、经费筹集、游行路线安排、灯油火烛、维持秩序等,组成浩浩荡荡的秋色巡游队伍。有一年,栅下铺出秋色队伍从栅下排至火车站,长达五六华里。赛会佳期,举镇欢腾,家家宾客盈门,人人以观秋色为快,省、港、澳以及侨居海外的同胞,不远千里买棹而归,广三铁路需加开特别夜班车接运乘客。 秋色赛会的优秀作品由群众自愿评议,不分富商平民、老幼尊卑,人人可以参赛,观者个个可评奖,节目以优取胜。评奖者只需给自己认定的优秀节目放上一“标”(奖牌、实物均可),“标”多者为优胜,优胜的作品还需选白天在指定场地再行展出,让群众仔细鉴赏,谓之“晒标”。秋色赛会内容之丰富,规模之盛大,群众性之广泛以及竞技之强烈,是迎神赛会和其他岁时“出会”活动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秋色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岁时节令的祀神活动,由于源自宗教信仰,其祀神活动必有确定的时日。秋色习俗虽适值中秋扮演故事而定名为秋景,其后亦大多在秋季举行。但是,秋色赛会之期并不一定在八月十五当天。《佛山忠义乡志》记述本乡中秋节的节日民俗是:“谕祭灵应祠神,仪如春仲。”秋色赛会之所以选秋季举行,主要是此时正值收获的喜悦,又是农闲,天气晴朗,皓月当空,最适合广大群众参与。实际上,不少秋色赛会都不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天举行。秋色赛会并不是佛山中秋节的民俗节日,而是佛山独有的民间传统的纯属文化娱乐的节日,因而不应该把它划为宗教活动。 粤东马色马色是指在马上扮演的赛色活动。 粤东马色有两大类,一是纸马,又叫“竹马灯”,流行于新丰、龙门一带;一是布马,以饶平最为出色。 饶平的布马舞是从江西传入的。相传宋朝时有一新科状元,因抗金有功,皇帝为表彰其功绩,赐其与探花、榜眼、进士偕同各自的夫人策马游行,以示庆贺。民间艺人据此编成布马舞,南宋年间由一江西陶工将其传入饶平。当地艺人融会南北技艺的风格,把布马装扮得栩栩如生。他们以潮州大锣鼓为伴奏,气氛热烈,曲调激越,粗犷中存圆润,激烈中有柔情,特别是在“马技”上下功夫。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加工提高,饶平布马舞已有完整套路,“摆阵势、闯四门、八卦开门、蝴蝶采花”等,招式新奇,场面壮观。传统节目有《六国封相》、《昭君出塞》等,新剧目有《草原民兵》等。 纸马舞规模较小,一般由三人演出,一生一旦,加上一个马童。旦角手持罗伞,拂动纶巾,立于纸马中间,做骑马状。男角挑着一对花篮尾随其后。马童抖舞纸扇,打趣逗乐。舞者踏着秋歌舞步,边扭边唱,不时表演一段奔跑、跳跃、马上功夫,欢快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纸马舞道具简单,形式比较固定,唱词可随时更新,深受群众欢迎。传统节目《送郎出征》等,历演不衰。 粤东马色多流行于客家地区。客家人多数是宋代前后从中原迁来的移民,至今保留着浓厚的北国民风。对马色的喜爱,更反映了他们的这种心态。所以,纸马舞至今仍在粤东地区流行,成为多姿多彩的广东民间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 沙湾员岗飘色沙湾飘色是南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长期在民间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在海内外亦享有盛名。沙湾飘色从何时开始,当地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代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失败后,清廷严禁粤剧,群众想看戏而不可得,遂以小孩扮成戏曲人物抬着游行,似演戏但不唱戏,沙湾飘色遂由此起。其二是明代李路远(传说是宋末殿试探花李昂英的后裔),在云南做边关大将时,云南有两族人为争夺北帝塑像而几度几乎发生械斗,幸得李将军调解平息,重归于好。当地人为感激李将军,遂将北帝塑像送给了他。后来李把塑像运回沙湾。此后,年年三月初三北帝诞,沙湾人就要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出游时均以鳌鱼、舞龙、飘色等民间艺术助庆,飘色由此产生。番禺飘色活动有沙湾、员岗两地。据沙湾老人说,沙湾飘色学自员岗,后加以发展起来的。 飘色(刘坚摄) 沙湾飘色是游动队式表演。每一板色都以一个150厘米长、77厘米宽、64厘米高的色柜为小舞台。台面上坐立的人物造型称“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飘”。屏和飘靠一条经过伪装的“色梗”(经过精心锻造的钢枝)连在一起,表现某一故事的人物造型。 飘色的“屏”和“飘”的人物造型,前者十二三岁,后者为年龄在三岁以下的孩童。屏、飘的小孩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只有重量适中、长相俊美的方能入选。飘色的内容多数是爱国惩奸、歌颂国泰民安、升平盛世、锄暴除恶、扶弱济贫等,通过人物造型,表达人民扬善贬恶的理想、感情和意愿。 沙湾飘色,1958年组织过一次活动,从1979―1987年的8年间,共进行过15次表演活动,每次活动两天左右,规模最大时每天出26板,曾应邀到高桥、中山、广州、佛山、开平、吴川等地表演。员岗飘色约在明崇祯年间从江西传入番禺。员岗村崔湛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看过一套县志 飘色(中山市红十会供稿) 员岗飘色约在明崇祯年间从江西传入番禺。员岗村崔湛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看过一套县志手抄本,该志记载员岗飘色颇为详细,距今约450多年,员岗崔氏家族是从江西迁来番禺的,过去常派乡绅父老回江西拜祖,故从江西传入飘色。约在清道光年间传入沙湾。 员岗飘色与沙湾飘色形式、内容大致相同,区别之处是:“沙湾飘色是手上出铁(色梗),员岗飘色是台上出铁。”员岗飘色是屏与飘分开,各自一体,扮演的故事人物情节上有联系,如《三打白骨精》,飘的扮相是孙悟空、屏的扮相是白骨精,从色面反映的故事人物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制作工艺上没有联系,飘的孙悟空是靠台上的色梗顶上(飘)扮,屏的白骨精扮演者单独坐在色柜上。沙湾飘色用色梗将飘与屏有机地通过工艺手段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如《哪吒伏魔》,屏上坐着的石矶娘娘,是用长裙将柜底伸起的色梗和钢坐兜掩盖起来,通过色梗将飘和屏联为一体,使人误认为他们是真的站着。员岗飘色着重雕琢台上色梗的功夫,色梗精巧玲珑(色梗仅为6厘米),成为员岗飘色的独特风格。 员岗飘色于1957年和1961年,曾被邀请到广州文化公园和市桥展演。1979年,中断活动20年后才恢复活动。 紫坭春色紫坭春色是盛行于番禺紫坭、三善一带的民间娱乐活动。由于紫坭的“色”在春天的元宵夜游行,所以叫做“春色”,有别于佛山在秋季游行的“秋色”。 紫坭春色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茶仔树桩头插在方桌之上。枝干间站立两三个十岁左右的女孩,扮演各种故事人物,并且用各种纸花装饰,抬着游行,这叫做“树头色”。还有一种叫做“锣鼓柜色”,用四根木柱扎成一个装载八音锣鼓的支架,装色的女童站在里面,由4~8人抬着出游。 明清之时,紫坭共有13坊,春色由各姓氏和坊共同主办,从正月初十晚起至十五元宵节夜,每晚每坊出一两板色,元宵夜,约有20板春色参加游行,还有醒狮带头,鱼灯火炮掺杂其中,锣鼓喧天,十分热闹。 春色的制作非常讲究,首先是板面的构思,必须诗意盎然,人物的扮相也要十分得体。演员由各坊严格挑选,服饰夸张艳丽,往往是珠围翠拥,熠熠生辉,给人留下美的印象。 扎作工艺非常精湛。楼台、亭院、花草树木布局和谐,栩栩如生。工艺品都是以竹笏扎作而成,糊以透明宫纱或各色剪纸,内燃玻璃蜡盏,剔透玲珑,使人赞不绝口。 紫坭春色在各坊巡回之后,醒狮要一直舞过三善,从鳌山大庙处进村,三善的醒狮队,要出村相迎,两狮互相礼拜之后,共同进行拳术表演,表演狮子采青等高难动作。 南国水色水色,就是在水上出色,即在水上扮演人物故事。广东著名的水色有两处,即番禺市市桥镇与中山市小榄镇。 市桥水色是与沙湾飘色齐名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与红船艺人流散民间以赛色为主有关,从清代中叶盛行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过去,市桥水色表演的阵容相当庞大,往往是十多张大筏连结在一起,每张木筏长约两丈,宽约五尺,前有头牌罗伞,四周插满彩旗、鲜花,布景道具,装饰华丽,光艳夺目。民间艺人化装成各种神话、戏曲人物,每张木筏上扮演一个节目、一个场面,有如飘色之板台。节目多为传统题材,但以水为主调,如《水漫金山》、《水淹七军》、《八仙过海》等。演出时水光潋滟,飘飘欲仙,更能体现故事韵味,富有南国水乡的情调。水色之间,都有音乐艇相随。丝竹管弦,伴随着艺人婉转的歌唱,像天外之音从海中袅袅而起,清丽柔美。一组组艺人穿着五彩缤纷的戏服,顺流而下,在粼粼的波光中争艳斗奇,有如海市蜃楼,十分吸引人。表演时两岸人山人海,欢呼雀跃,乐在其中。 小榄水色多是结合菊花会或盂兰盆会进行。当地有一条环镇大涌,俗称“水色箍”,菊花盛会期间,必有水色绕环镇河一周进行庆贺。出水色时,由大会彩楼船领先,数十艘色船随后,音乐艇间隔其中,浩浩荡荡,鱼贯而行。两岸观者达数十万人之多。1989年菊花会期间,足有90万人观看。 另外,小榄过去盂兰盆节期间亦有水色表演,所谓“水陆超幽”,超度幽灵亡魂。活动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四至十六晚进行,由各社坊筹措,每社一只色船、一只施船,分衣施食。色船扮演故事多用小童,一上一下,有如飘色。河中笙箫悠悠,锣鼓喧天,两岸观者云集,人山人海。不少青少年还驾着舢板,尾随色船放烟花、烧炮仗,来往穿梭其中,十分热闹。实际上,这种超度仪式已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娱乐,但迷信色彩较浓,与市桥艺人所出的水色明显不同。 灯色灯色概述。彩灯是人们在喜庆节日寓意吉祥的装饰品。佛山彩灯,俗称“灯色”,兴起于明代,分为彩灯和秋色灯两大类。彩灯是以竹篾、铁线扎廓,蒙以丝绸、色纸、灯纱或玻璃纸,配上多彩多姿的丝绸剪纸图案制作而成。有竹灯笼、宫灯、走马灯、玩具灯、剪纸灯、大红灯笼等。色彩丰富,富丽堂皇,玲珑精巧,光明通亮。秋色灯用铁丝扎廓,用刨花、芝麻、谷壳、豆类、通草、稻草、灯心草、鱼鳞等粘贴而成。还有针口灯,只用硬纸折叠各种形状,不用铁线扎廓,用各种大小不同的铁针,在硬纸上按设计的画面刺小孔,透过灯光显现花灯的效果。另有一种秋色灯是用冬瓜、南瓜、柚子作为原料,用刀雕削而成。秋色灯用料奇特,典雅大方,工精艺巧,富于艺术性,故又称为“特艺灯”。还有一种是大型组合灯,直径一二十米,高达八九米,例如由林载华等人制作的《喜庆团结》就属于这种大型彩灯。 佛山彩灯《喜庆团结》(林载华等制作陈希尹摄) 在佛山的民间活动中,有不少是必用灯色的。 正月上元开灯宴,是赏灯的节日。20世纪30年代以前,以普君墟为灯市(以后迁至福禄路),以茶灯为最多。所谓茶灯,是有男孩的人家将彩灯送至各社、庙时兼献茶果而得名。有树灯、八角灯、鱼灯、蟾蜍灯、香瓜灯、折灯、伞灯等名目。自年初一始至元宵节,佛山及四乡来买灯、赏灯的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正月十三,家家挂灯于神位前,寓意丁财两旺。随着时代迁移,送灯、挂灯习俗渐疏,但民间仍喜欢挂贺年彩灯,俗称“年宵灯”,多挂美观、精巧的绸灯或剪纸灯。 八月十五庆中秋,家家户户挂彩灯的习俗由来已久。中秋之夜,人们吃过晚饭,在各自的天台上或天井里,用竹竿将点亮了的彩灯挂起来,观灯赏月;小孩打打闹闹,合家高高兴兴,享受天伦之乐。中秋灯造型千姿百态,有橙灯、四方宫灯、六角灯、鲤鱼灯、蝴蝶灯、龙凤灯、莲花灯以及孔雀、鱼、龙、舟、飞马等近百种花式,多用绸、剪纸、玻璃纸扎作而成。在彩灯下,一家人拜过月光后,便高高兴兴地一起品尝月饼、田螺、鸡心柿、菱角、柚子等果品。近年,许多居民搬上了居民大楼,中秋灯多挂在阳台,也有不少人家到公园或酒店、文化宫去观灯赏月。 每逢中秋佳节,各饼店为作宣传,都不惜千金,订制大型组灯装饰门面。这些组灯多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以人物和景物为主,如“貂蝉拜月”、“嫦娥奔月”、“吕布战马超”等,配上现代灯光和电动技术,吸引人们前来观赏,从而大做月饼生意。 神诞建醮用彩灯。《佛山忠义乡志》载,六月十九观音诞,妇女或三五家,或十余家结队而行,以素馨花为灯,以露头花为献,赶赴观音会。九月二十八华光神诞,用绸绫结殿,曲槛雕栏,锦天织地,瑰奇错列,龙凤交飞,法事达三四昼夜。 灯笼则多用于嫁娶迎亲、小儿满月、开学及丧家祭奠。迎亲用大红竹织灯笼,小儿开学则用红字腰型灯笼,小儿满月回外婆家“捉抱”时也用红字写上的“长命富贵”灯笼,以示吉祥。 佛山秋色灯,则是民间为秋色赛会而精制的工艺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是非卖品。有头牌、罗伞、大型组灯(如灯心塔灯、龙船座灯等)以及各种形状的刨花灯、稻草灯、豆灯、鱼鳞灯、通灯、针口灯、冬瓜灯、番瓜灯、木瓜灯、柚子灯……形态万千。秋色特艺灯是佛山灯色中的精品。佛山民间艺术社建立后,秋色灯开始作为商品,供装饰和欣赏之用。 佛山大型走马灯、龙灯等不但成为机关单位、宾馆、商场的装饰品,还出口香港、澳洲等地区和国家。香港太古城展出的一盏佛山大型走马彩灯,被评为世界之最。 肇庆孔明灯。放孔明灯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三国末年诸葛亮死后,民间就出现了放孔明灯这一游艺活动。相沿1000余年而不衰。肇庆每年从农历七月下旬开始,特别在春节后,晚间就可看到一个个闪着亮光的,在高空游荡的孔明灯。孔明灯以兴边纸为原料,制法简单,小孩都能制作。把纸用糨糊粘起来,小的用纸三四张,大的用30多张,糊成一个下面是圆柱体,上面是半圆球或略似圆锥体的封顶纸灯。在约占全身三分之一的部位(下截)装上一个竹圈,竹圈上用细铁丝系上,在铁丝上扎上一个用棉花浸透煤油的油球(球的大小由灯的大小而定)或置火篮燃松脂,即成孔明灯。 佛山彩灯(杨玉榕制作陈希尹摄) 放孔明灯时,把灯竖起来,封顶在上,然后点着油球或松脂,压密灯脚周围,不让漏气,等灯内灌满了气,灯身鼓胀起来,一放手,孔明灯就腾空而起了。复杂一点的孔明灯,制得更为精巧。在油球或松脂下面系着一条长铁丝,铁丝上安装着爆竹、烟花、火箭以及火柴、火种等引火之物。孔明灯升入高空以后,引火线烧到了火柴头,爆竹即漫天价响,烟花喷发,火箭四射,与天上星星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的天景。抗日战争爆发后,纸张紧缺,煤油脱销,加上夜间灯火管制,放孔明灯这一传统民间玩乐便被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活动渐渐复兴,后因放孔明灯易造成山林火灾而再度禁止。 信宜白花灯。信宜县镇隆地区流行的白花灯,是专为庆贺和启报生男生女而制作的一种彩灯。灯的造型男女有别,若生男孩,花灯制作精巧庄重,顶端是多角型的宝盖、翘角或平角,盖边镶嵌彩色图案,并加飘穗,宛如罗伞。每个角垂挂一盏莲花灯,线长三四尺,线中串衬叶片或其他花朵。宝盖中央垂挂一盏大而别致的宫灯,四面或六面描绘花卉或书写文字。若生女孩花灯制作简单轻巧,上下方口或圆口,中间膨大成四面或六面的大肚灯,每面也描以字画或衬贴各种花卉,下端贴挂纸叶或垂柳。 凡有孩子出生(正月初十前出生)的人家,必须在半年或本年备制花灯,于农历正月初十挂灯参拜祖先和土地神等,然后高挂在土地庙里或庙前。于元宵节时该户人家再擎灯参加游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