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佛教僧伽制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佛教僧伽制度

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僧尼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及传统习惯,包括有出家、受戒、安居、羯磨、食素制度,丛林清规、寺院管理制度。出家,是佛徒为寻求解脱而出家修行。佛徒出家,先须削发,这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出家后到寺庙中过僧团生活,接受佛教教育。受戒,指佛徒出家后接受必须遵守的戒规。佛教戒规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前二者为居家二众之戒,后二者为出家五众之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加上不睡坐高广华丽床座、不涂饰香粑及听视歌舞、不食非时食;十戒在五戒上加不涂饰香粑、不歌舞视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具足戒中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纤细俱到。汉族僧尼还必须受菩萨戒。羯磨,意思是“会议办事”。僧团按戒律规定,处理僧团或个人事务时,必须由一定范围内的全体僧众开会来决定,有受戒羯磨、布萨羯磨、自恣羯磨、临时羯磨等。素食制度,是中国僧尼特有的禁止食肉的制度。是梁武帝萧衍根据《大般涅?经》等教义提倡而普遍实行的,一直沿续到今。丛林清规,丛林泛指佛寺,清规即僧众日常应遵守的规定。中国僧人有日常行持、说法、普请等,即每天早晚上两次殿,念诵五堂经课,早斋和午斋时,要依章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四向,为众生发愿,后才进食,其余的时间学习教理或参禅念佛或参加劳动。寺院管理制度,古印度僧团中只有维那,即执掌、监督进食等事项的上座。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寺院管理制度。唐以前僧职有上座(全寺之长)、寺主(主管一寺事务)、维那(管僧众事务),称为三纲。唐以后有住持(又称方丈、堂头和尚,主管一寺),下设执事僧,一般有西序头首和东序知事。西序有前堂首座和后堂首座(统领全寺僧众)、书记(执掌文书)、知藏(掌管佛教经籍)、知客(负责外事)、知浴(掌管浴室)、知殿(掌管佛寺的香灯)等。东序有都监事(总管事务)、维那(领众熏修、掌管僧众纲纪)、副寺(掌管财务、总务)、典座(管理饮食、住宿等)、直岁(管理寺内劳务)等。藏族佛教的寺院,有协敖(掌管全寺僧众的纪律)、格贵(管札仓内僧众纪律)、勘布(主持札仓)、翁则(领僧众集体诵经)、强佐(管理札仓行事务和财产等)、雄赖巴(管理札仓内学经事务)。蒙族地区与之相似。傣族聚居地,佛教最高统领是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下设有松迪(僧正长老)、帕召祜(阐教长老)、僧伽罗贽(僧王,僧主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祜巴(都流长老)、都(比巴)、帕(沙弥)等。安居,即全年自4月15日到7月15日三个月中,应定居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得随意他住,又叫“结夏”或“坐腊”。安居期满,僧众集合一堂,做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叫“自恣”。经自恣后,受戒年龄就算长了一岁。这一制度来源于古印度的雨安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