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申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6 申子

先秦法家重要著作。战国申不害著。《史记·老子申韩列传》称2篇,《汉书·艺文志》称6篇,今已佚。现仅在《群书治要》中保留有辑录的《大体》1篇。本书反映了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的政治思想,主张君主要独揽大权,独断专权; 注重君主驾驭臣下的“术”,强调“术治”,认为君主为防止臣下“专君”,必须依靠权术,深藏不露,使人无法窥测。其政治主张对韩非影响较大。

申子

先秦战国时法家著作。申不害著。申不害(约前385—前337),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韩昭侯八年(前355年)被任为相,直至终年,使韩“国治兵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申子》二篇,《汉书·艺文志》则称六篇,已散佚。现仅存唐《群书治要》所辑《大体》一篇。另有片断文字散见于《艺文类聚》、《意林》等。
《大体》要求尊君卑臣,“明君如身,臣如手。君如号,臣如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不容许大臣“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
为了驾驭臣下,君主应“示天下无为”,把术藏于胸中。君主之术如显露于人,则反而有危险,“刚则折,危者覆,动者摇,静者安”。因此,君主最主要的是循名责实,“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即君主用“名”来规定臣下的言行,那么,“名自正,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把正名比喻作“镜”和“衡”,说:“镜设,精,无为而美恶自备。衡设,平,无为而轻重自得。凡因之道,身与公无事,无事而天下自极。”一旦名正,因循其名,君主就可无为而治。
《大体》篇通篇表现了把老子的自然之道与君主刑名之术相联系的特点,有道家转向法家的趋向。
由于《申子》已散佚,所以材料有限,妨碍了对其深入研究。一般认为其和慎到、商鞅作为法家的特点分别是:重术、重势和重法。
有清严可均和马国翰辑本。

申子

一卷。周申不害(约前385—前337)撰。清马国翰辑。申不害,战国时郑国人,曾任韩昭侯的相十五年,主张法治,重视 “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史记·老子申韩列传》称有《申子》二篇,《汉书·艺文志》称六篇,已亡佚。《群书治要》辑录 《申子·大体》一篇。清代马国翰辑得二十四节,合为一卷,内容主要讲的是刑名法术之学。马国翰将其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还有《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本、《说郛》本等。《续四库全书提要》也有介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9: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