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佛教在齐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佛教在齐鲁

分类:【地域文化】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于印度,其始祖是释加牟尼,创立于公元前五六世纪之间。其基本教义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释加牟尼用缘起论观察人生,他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之一是,认为世俗社会是苦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五阴即五蕴,谓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构成,生灭无常,盛满身心痛苦),人生自身就是诸苦的集合体。所以叫“苦谛”。“集谛”是说人生苦的原因,在于有贪欲、激忿、愚痴,也就是贪、嗔、痴“三毒”。这“三毒”害得人生不断造业,沉沦于轮回之中不能自拔。只要抓住这“三毒”,人生八万四千烦恼就会消失。烦恼断,痛苦即灭。“灭谛”是指灭除痛苦。这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归宿――抵达涅?的彼岸,得到最大的欢乐和幸福。“道谛”指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达到出世之涅?寂静的一切理论和修习方法。解脱的方法有八种,就是“八正道”。“八正道”译为“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包括①正见:正确理解佛教教义;②正思:正确思考佛教教义;③正语:说话要符合佛教教义;④正业:按佛教教义从事正确的事业――清净之身业;⑤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生活;⑥正精进:按佛教教义努力学习和修行;⑦正念:铭记四谛等佛教真谛;⑧正定: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修行。“八道”好比“八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离“八正道”即可渡过苦海达到涅?的彼岸。“十二因素”即“业感缘起”。“缘起”或“缘生”,就是佛教用以解释社会不平等和人生痛苦原因的。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并依一定条件发生变化。以此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佛教各派都遵循的全部世界观和宗教实践的理论基础。

佛教从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发展,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出现了许多派别,并且发展流变,逐步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佛教,也叫汉语系佛教。这种佛教符合中国特点,容易流传,深入民心。特别是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佛寺成了人们的避难所。因此,佛教大行,连皇帝(如梁武帝萧衍)也想出家当和尚。中国的佛教大体分八大宗派:天台宗、法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

齐鲁大地也和全国一样,佛教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大行,广泛流传,深入民间。泰山、崂山等名山之中,佛寺兴起。济南南郊之柳埠神通寺,就始建于十六国符秦皇始元年(351年),兴盛于隋唐,寺中僧人达500多人,遗址至今犹存,千佛崖石窟佛雕保存完好。泰山普照寺、崂山华严寺、长清之灵岩寺、济南之兴国寺、千佛山、青州天仰山之佛光崖等等都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物。

佛教以其通俗易懂的口传方式深入齐鲁民心,特别是它的因果报应之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佛教在民间的影响是儒学和道教所无法相比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