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教寺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佛教寺院分类:【文化精萃】 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作为东西交通门户的长安首当其冲。至今陕西境内存留的古代佛寺,就是佛教东传并被中国化的历史见证。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原崇正镇)。据传早在东汉时期,笃信佛法的印度阿育王分葬佛祖遗骨八万四千份,此寺即获葬佛祖指骨一节,当时寺称“阿育王寺”,隋时改称“成实道场”,唐时始称“法门寺”。寺内木造佛塔是藏有佛指舍利的“大圣真身宝塔”,是所谓“灵迹”,故地位独特,意义重大,被看作“关中佛塔之祖”。唐代从唐太宗起,每隔30年,封建帝王都要大张旗鼓地到法门寺,开塔迎奉佛骨到长安,前后共达八次,几乎贯串唐代历史的始终。这种迎佛骨之风成为唐代长安城一项重要活动。明时唐建木塔倒毁,1579年,在原基地上重建砖塔,八棱13层,高约47米,雕檐刻拱,花纹精致。1981年明塔由顶至底中裂崩塌,仅余一半巍然斜立,一时成为奇观。1982年8月,绵历400余年的砖塔因经受不住连阴秋雨的浸蚀而全部崩塌。1987年修塔时发现塔基下唐咸通十五年(874年)修建的地宫,内藏佛指舍利及金银器、秘色瓷、琉璃器、石雕、丝织品等2000余件,都是唐代皇室的供奉品。其质地之精良、器型和装饰图案之精美,作工之精细、均无与伦比。地宫舍利和多品种、高等级文物的出土,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对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意义。出土文物中有一批具有浓郁西亚风格的玻璃器皿,属于古代西亚国家馈赠朝廷的贡品, 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与西亚人民友谊的象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证。1988年,新建的法门寺塔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在法门寺西侧已建成国内第一所以佛教文物为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所发现的稀世珍宝都收藏于博物馆内,供海内外游人参观。 法门寺地宫出土之舍利塔 草堂寺位于陕西户县东南15公里的圭峰山北麓。后秦时高僧鸠摩罗什曾居此,“于大寺中构一堂,以草苫盖,于中译经”,故名草堂。罗什圆寂后,亦葬寺内,筑有舍利塔。北周初年,分为四寺,其后被毁,唐时重建,名僧宗密常居之。宋以后经多次重修,现存寺院绿树红墙环拱,中有四合院式庙院,上为大殿,供奉释伽牟尼像,东西配有禅房,二门两侧有护碑走廊。从大殿西侧门入寺院,可见砖砌花墙围绕的鸠摩罗什舍利塔,塔高2.33米,用大理石雕刻镶并而成,每层石色不同,有砖青、玉白、乳黄等色,因又称“八宝玉石塔”。塔下有须弥山座,塔身有精美浮雕纹饰,塔盖如屋脊,盖上有圆珠顶,下有阴刻佛像,塔中有八棱龛,龛前方刻门,左右纵刻格子窗,龛下环绕三层流云、蔓草浮雕。寺院内有千年古柏,有一口烟雾井。据说有龙嘘之气从井中逸出,形成神秘的烟雾。配合附近的终南秀色,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 位于长安县韦曲镇少陵原畔的华严寺,是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也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院之一,相传建于唐贞观年间。这座唐长安城首屈一指的大寺,唐以后逐渐衰落,到了清乾隆年间,因少陵原崩塌,殿宇建筑全部被毁,只剩下两座砖塔。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塔,四面七层,高13米,仿木结构建筑,上层石刻有“严主”二字,第三层石刻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西面是澄观舍利塔,六面五层,高7米,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字。 香积寺,位于西安市西南17.5公里的神禾原上。此寺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是为纪念净土宗创始人善导大师而建的。善导,山东临淄人,公元645年来到长安,遍访各大寺院,宣讲净土宗佛法,招收生徒。该派认为,只要专心念佛号“阿弥陀佛”,就可以“延年转寿,长命安乐”,“往生净土”。这实际是用通俗简便之法变佛教为大众的普遍信仰。善导在长安活动30余年,留下许多净土宗典籍,其中《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主要叙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于8世纪时传入日本。日本僧人法然依据它创立了日本净土宗,广泛传播于日本。所以香积寺不但被看作是唐代净土宗的发源地,而且被日本净土宗奉为祖庭之一。香积寺古建筑基本已毁,今可见善导塔和善导弟子净业和尚灵塔。善导塔是仿木结构,青砖砌成,平面呈正方形,现高33米,形式古雅、别致。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泛青松。薄暮空谭曲,安禅制毒龙。”反映出这座寺院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大兴善寺在西安市长安北路西侧,相传建于晋武帝秦始至太康年间(265―289),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隋文帝开皇年间(589―600)扩建,并改名为大兴善寺。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先后在这里传授佛教密宗教义,不空和尚在这里译出佛教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因此大兴善寺便成为密宗的祖庭,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值得纪念的地方。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毁佛时,大兴善寺亦罹难,以后趋于衰落。今日寺内殿宇,都是明清时建筑。1955年,人民政府对寺院进行了整修,使之焕然一新。进入山门,迎面是金刚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过金刚殿,便来到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绕过遗址,可进入后殿大院,院内有千手千眼观音殿和东西禅堂。 青龙寺遗址在西安市东南郊铁炉庙村高地上。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原名灵感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宋哲宗元钓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被毁。青龙寺是传播佛教密宗极有影响的寺院。公元804年,日本僧人空海来到长安,即在青龙寺随高僧慧果学法。空海公元806年归国,在日本高野山金刚寺创日本真?宗。除空海外,很多入唐求法的日本学问僧来长安后,也多在青龙寺居住就学。被称为“入唐八家”的日本僧人,其中就有6人曾在青龙寺受法。这些日本僧人回国时,携带大量佛教经卷和文化典籍,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由于青龙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又传教于日本的文化交汇之地,故而很受重视。唐诗人朱庆余有《题青龙寺》诗:“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声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反映了当时青龙寺的幽静和秀丽。所在高地名为乐游原,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此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1981年,考古工作者曾对该寺院遗址作了发掘。1981年日本佛教界在青龙寺遗址上修起了空海纪念碑,为中日人民友好往来增添了新的篇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