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教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佛教神分类:【中国民俗】 观音菩萨即观音,又译作“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称“观音”。民间称“观音菩萨”、“观音大士”。佛教把他描写成大慈大悲的菩萨。说遇难众生只要诵念他的名号,他可立即循其声音,前来拯救解脱,故名。又说他可随机应变以种种化身解救众生苦难。流传白族地区的《白国因由》共十八章,即十八化,就是记载观音如何幻化、显圣、“除恶劝善”、“助兴开国”的历史事迹。此外,白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观音负石阻兵》、《观音制服罗刹》等神话故事,观音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但他在世俗的影响和知名度,绝不亚于佛祖释迦牟尼。在很多地方如问释迦牟尼是谁,也许有人不知道,但一提到观音菩萨,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在妇女心目中,对观音的崇拜甚至超过佛祖。观音传入中国后,他的身世也彻底民族化和本土化了,不但成了中国人,而且性别也由男变成女,端庄大方,俨然一副中国古代贵妇人模样,她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和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法华经》说她有三十三身)、千手千眼观音、送子观音等。据说女观音的造像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朝。通常与大势至和阿弥陀佛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相传观音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日是农历九月十九。白族把崇拜观音与崇拜本主活动结合在一起。《南诏野史》云:“点苍山五台峰之上阳溪谷口有方石如楼状,世传观音大士闭罗刹于此。”后人建寺于此石,取名罗刹阁。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五,当地群众在上阳溪圣源寺举行祭本主庙会,同时前往罗刹阁朝拜观音。白族地区建有不少观音堂、观音寺和观音阁,供奉观音,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举行盛大集会,进行各种民俗活动,名曰“观音会”。今闻名遐迩的大理“三月街”就是从观音会衍变而来。 弥勒又称“未来佛”。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教传说,佛涅?后,世界陷入苦境,一切罪恶次第显现,佛之后,经56亿7000万年的佛的弟子弥勒将从兜率天降生世界,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位为未来佛。此时,世界将四时顺节,地内自然生粳米,寿命长远,永无疾患,人无贪欲,遍地珍宝。弥勒像遍布全国佛教寺庙,可以说无庙不有。我国一些寺庙里供奉的笑口常开的胖弥勒佛像,则为五代时名为契此的布袋和尚,因传说是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作为弥勒供奉。 韦驮佛教守护神之一。亦称韦天将军。其姓韦,名琨,相传为南方增天王的八大神将之首。唐初才有韦驮故事流传。后其像即被安置于寺庙中,穿古装战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正对释迦牟尼佛。云南的佛教寺庙中都有其塑像。 阿弥陀佛阿弥陀婆佛陀的简称。又略称“弥陀”。密教称“甘露王”。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说他能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后世所谓“念佛”,多指念阿弥陀佛名号。他有13个名号,即: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阿弥陀佛在民间影响极大,人们在万事顺利或化险为夷时,常常会两手合拢,作朝拜状,并口念一声“阿弥陀佛”。 罗刹凶神。全名为罗叉婆或阿落利婆。最早见于印度古老的宗教文献《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古代南亚次大陆土著的名称。自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凡遇恶人恶事,皆以罗刹名之,罗刹遂成为恶鬼名。传说罗刹黑身、朱发、绿眼,罗刹女为绝妙者。慧琳《一切经音义》云:“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白族神话传说亦说罗刹“样子很凶,脸形像狗,钩鼻子、尖嘴巴,手脚像鸡爪,头顶生着六股叉,肩上还有一对翅膀。他最喜欢吃人眼睛。”白族文献《白古通记》载:“昔珥河之地,有罗刹一部出焉,啖人睛、人肉,号罗刹国。观音愍其受害,乃化为梵僧,牵一犬自西天来,历古宗、神川、义督、宁北、蒙茨和,入灵应山、德源城,主喜 张敬家。敬,罗刹贵臣也。见梵僧仪容,深礼敬之,介以见罗刹王。王甚喜,乃具人睛、人肉供之。僧辞曰:‘不愿食肉,王诚眷礼,愿受隙地为一庵居。’罗刹许之,且曰:‘广狭自裁。’僧云:‘止欲我袈裟一展,我犬二跃之地,足矣。’罗刹笑其少。僧云:‘王勿后悔,请立契券。’倾国观者百万人。既成契约,僧解袈裟一展,盖其国都;叫犬令跃,一跃尽其东西,再跃尽其南北。罗刹张皇失声曰:‘如今我无居地矣!’僧曰:‘不然,别有乐国胜汝国。’乃唤上阳溪石室,为金楼玉殿,以螺为人睛,饮食供张百具。罗刹喜,遂移居之。一入而石室遂闭,僧化蜂由隙出。自此罗刹之患乃息。今此山及海东有犬跃之迹存焉。于是老人凿河尾,泄水之半,人得平土以居。”民间口头传说主要情节与书面记载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一说观音许诺罗刹铁树开花马生角时可出洞。一年夏天,一群绅士去游罗刹阁,因又热又累,把红缨帽挂在罗刹阁前的铁棒上,罗刹以为是铁树开花,高兴得在洞内蹦跳起来,闹得山摇地动。二是在制服罗刹中张敬、神武王、五百金鸡和七十二地煞都立了大功,观音便封张敬为宾居大王,五百金鸡为五百神碉(本主神)。神武王遵照观音旨意,在大理建立了妙香国,神武王被封为建国皇帝。 地藏地藏与观音不同,是最后加入四大菩萨行列的。地藏的职责主要是救渡地狱中有“罪行”的鬼,而观音则是以普救世间众生为主。“地”是指大地,“藏”即储藏,就是说他如同大地一样,蕴藏着无数善的种子。《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地藏”,取前句的“地”,取后句的“藏”,故名“地藏”。又称“大愿地藏”、“地藏王菩萨”。据说他有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是一位完美无缺的菩萨。农历七月十五为地藏生日,七月三十为其成道日。届时,信徒都要聚集在地藏寺、地藏塔,诵经朝拜。 十八罗汉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为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十六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常住人间,受世人供养,为人造福。唐张玄和贯休画十八罗汉像,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了《法住记》作者难密多罗大罗汉(即庆友)为第十七,重复第一个罗汉宾头卢尊者为第十八,或加迦叶和君屠钵叹,或加降龙和伏虎,也有加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为第十八的。十八罗汉在民间影响较大,除大量的绘画和雕塑外,还以各种艺术形式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五百罗汉相传五百罗汉是常随释迦牟尼听法的弟子。《十诵律》卷四:“今日世尊与五百罗汉入首波城。”《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中说,佛曾为五百罗汉授记,但均未说具体名号事迹。《大明续藏经》收有南京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碑》一类,列举第一阿若桥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今罗汉堂所塑五百罗汉像多依此列名,也有说五百罗汉系参加第一次集结三藏或第四次集结三藏的五百比丘。一般罗汉堂的罗汉造像多为泥塑贴金或泥塑彩绘,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像极为生动,完全不同于他寺固定模式的泥塑、木雕,从年龄看,有长者、有青年、还有顽童;就其身份,有学者、有书生、有武士、有贫民、有小贩、还有樵夫;形象有长手罗汉、长脚罗汉、长眉罗汉、多目罗汉等,都别出心裁,别具一格,更值得一提的是雕塑家四川人黎广修,还把支持重修筇竹寺的云贵总督、筇竹寺方丈梦佛长老、自己本人乃至几个高徒,全都塑进罗汉群里,这位雕塑家的胆识和魄力,一直受人称赞。 四大天王亦称“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源于印度神话:须弥山上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居一峰,各有一位居之,各护一天下,故名。四天王所居之天称“四天王天”。我国寺庙多塑四天王像。一般是: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穿甲胄,手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伞,左手握鼠。四大天王在中国的寺庙里,不但形象彻底民族化,皆为中国古装打扮,而且与中国民俗完全结合在一起。清翟灏《通俗篇》云:“寺内各大金刚各执一物,俗谓‘风调雨顺’。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执龙者,顺也,风调雨顺,预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四大天王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只要是庙,就一定有四大天王像,在云南也是如此。他们都被安排在天王殿中,殿中央供弥勒佛,四大天王分列两旁。天王像大多威风凛凛,造型优美,逼真传神。 十殿阎王阎王,又称“阎罗王”。阎王一词源于梵文。原意为“地狱的统治者”,或“幽冥界之王”,谓能判人生前之功罪,加以赏罚。阎王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很厉害的。俗云:“阎王叫你三更死,岂敢留你到五更。”中国唐末始有“十王”的传说,十王,即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他们是:秦广王蒋,专司人间夭寿生死;楚江王历,掌活大地狱,又叫剥衣亭寒冰地狱;宋帝王余,掌黑绳大地狱;五官王吕,掌合大地狱,又叫剥戳血池地狱;阎罗天子包,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地狱;卡城王毕,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泰山王瑾,掌热恼地狱,又叫推磨地狱;都市王黄,掌大热恼大地狱,又叫热恼闷锅地狱;平等王陆,掌地狱中最黑暗的一座―――酆都城地狱;转轮王薛,专司各殿解到的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予以投生。佛教有一部《十八地狱经》,经中述说十八层地狱之惨状。十八层地狱不但刑罚残酷,而且刑期无限。因此,民间常有一句口头语“把你打下十八层地狱”,足见十八层地狱之可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