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佩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佩戴分类:【中国民俗】 民间服饰佩戴分两种:一是以染织、刺绣等手法在服装用品,诸如头巾、帽子、袖口、衣领、衣裙、胸前、裤边、鞋面、兜肚、枕头、帐帘等等实物之上,饰以各种图案,既有喜、寿、福、乐、如意等字样;也有花、果、鸟、虫、鱼、龙、凤、虎、猫等造型。另外是用饰物佩戴装点自己,或将饰物缝缀于衣服上,或佩带于身上。如头发上插金钗、银簪,帽子上缀“绒骨朵”、“银铃铛”、“花布飘带儿”,脖子上戴“项圈”,耳朵上戴“耳环”、“耳套”,手上戴“镯子”、“戒指”,身上挂香草布袋儿、牙签子、挖耳勺、点眼棍、旱烟袋,等等。民间日常最重视幼儿和妇女的打扮。旧时男女无论贫富都时兴带耳环,婴儿未满月时就要“扎耳朵眼”,以备戴耳环。一般女孩扎两侧耳朵,男孩则单扎左侧。扎耳朵眼多在农历正月十六“扎耳朵眼日”进行。扎耳朵眼时,用米粒或绿豆粒,贴捺耳垂处,轻轻揉捻,至耳垂捻薄时,用带红线的针穿透,并将红线挽结于上,待伤口愈合即可戴耳环。男孩扎耳孔者多为娇生儿,所戴耳环下多垂挂银质、镀金或铜质“耳坠儿”,俗称“棒槌儿”。脖子上戴项圈者也多是娇生儿,所戴项圈有金、银、铜等不同的质料。贫寒人家则用红布缝制,称“布项圈”。小儿项圈一般戴到12岁。还有小儿脖子上戴“长命锁”者,或系于项圈上,或挂于项链上,多为银质,锁上制有“长命百岁”、“富贵长命”等字样。小儿戴镯子者,镯子上多缀有小铃铛。年轻女子喜戴耳环、手镯和戒指。戒指是戴于中指或无名指的饰物,银质和镀金的为多。戒指呈环形,正面有圆盖,俗称“戒箍”、“手箍”。在豫西南一带,富裕人家习惯肩扣上挽一条小手巾和牙签,以便随时擦口水、鼻涕或剔牙缝儿。旧时,耳环、耳坠儿、手镯、戒指多以金、银、铜和宝石、珍珠为料,为一些富裕人家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即使贫穷之家,也要在子女生日婚嫁时千方百计为其备制,不仅为子女在精神上留下美好的回忆,重要的是为子女留下度日的“私房”和“体己”,以为经济困难时的“防身”之物和传家之物。20世纪60年代以后,佩戴金银首饰之俗曾一度被冷落。80年代后此风又盛,且品种更多,制作更加精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