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佩挂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佩挂件分类:【中国民俗】 在衣着上挂装饰品,绝大多数是富裕人家。在民国期间,穿长袍者,在马甲的左上侧小袋内挂金壳怀表,表链系衣扣上;穿西装者在西装马甲的口袋内挂金壳怀表,表链系在马甲左右两边的口袋上。西装的领带上别有金领针。有的老年人还在马褂上系玉佩,有的男性戴上当时为时尚的金丝眼镜。抗日战争时期,屯溪一带男性曾一度时兴瓷相戒指。贫苦家庭的男子,一年四季常携大手巾,夏时作汗巾、垫肩,冬季作围布、腰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公职人员,手腕上都戴手表,既作计时器,又是一种装饰品。鉴于当时的社会风尚,戴戒指者甚少。“文化大革命”期间,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或语录牌。至70年代末,随着服装的多样化,打领带、夹领带夹、戴戒指者日益增加。戴大方戒指、宝石戒指、成色高的金项链,以示其阔绰。 安徽城乡旧时的女孩,六七岁时即穿耳孔,稍大后即戴耳环。富裕之家的小孩,要戴项圈、项链,下坠一长命锁或八卦图的金属片,以示吉祥。手腕和脚踝上戴有镯,缀以银铃。帽上有帽缨,缨下安有银铃,帽前安有金属制的“寿星佬”、“长命富贵”的字饰和金(银)泡。和县一带,独生子女除戴银手镯和脚镯外,并在鼻子上戴银鼻圈。小女孩除上述装饰外,还在头上戴花,脸上涂粉。凡小孩外出,都要在衣帽上别上钢针辟邪。这些装饰品,富裕家庭多为金、银、玉制品,一般人家则多为银、铜质镂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述佩饰曾一度消失,70年代末期,小孩的项圈、手镯等佩饰又再次兴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