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侗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侗族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干”,史称“峒峦”、“峒苗”、“峒人”、“洞家”等。人口2514014人。主要分布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屏、铜仁、新晃、通道、芷江、三江、龙胜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各包括3个土语区。侗文是1958年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稻田耕作,兼营林业及渔猎业。饮食方面,喜食糯米团饭和侗粑,嗜好酸、鱼、肉,是待客的上品。服饰多用自织自染的侗布制作,男子穿短衣长裤,包大头巾,妇女穿短衣长裤或百褶裙,喜戴银冠、项圈、项链、手镯、耳环等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多为贵。传统节日、集体交往、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春节为最大的节日,此外还有侗年、吃新节、林王节、赶社节等。集体娱乐活动有“多耶”(集体歌舞)、三月三歌会及抢花炮、芦笙会、斗牛、抬官人等。建筑艺术独特而精湛,除一般的干栏式民居外,鼓楼与风雨桥更是独具一格,享誉中外,这种木质结构的建筑物,不用一钉一卯,全用杉木挖榫衔接,大小木条斜穿直套,纵横交错,飞檐重阁,蔚为壮观。

旧称“侗僚”、“侗家苗”。自称“甘”。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1,425,100人(1982年)。与壮、布依、水、仫佬、毛难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

*

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的一部分,明清称*侗僚或*侗家苗。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保存有

*

款的村社组织,款首根据款约处理款内生产、婚姻事务。操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 但差异很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

*

撒姆(一作“圣母”),各寨都建撒姆祠。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农林并重。婚前有

*

行歌坐月,婚后有

*

不落夫家的习俗。服色尚青、蓝、紫,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 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 穿百褶裙, 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绾髻或留长辫。住*干栏式木楼。鼓楼、风雨楼、风雨亭建筑工艺独具特色。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笙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打油茶、鱼生、腌鱼,为招待宾客的上等佳肴。解放后,与苗族联合建立一个自治州,单独建立三个自治县,与苗、瑶、壮族联合建立一个各族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民族节日有春节、祭牛神、吃新节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属古骆越的一支。魏晋南北朝以后属百越中的僚人。早在宋代就成为单一民族见于史书。以自称音译书写成仡

或仡伶。明清时期文献中多称为洞僚、侗人,峒人、硐人、洞蛮、侗家、侗苗,或泛称苗。20世纪50年代起始定名侗族。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带,湖北鄂西也有侗族。人口251万余人(1990)。侗族居住区域内生活着汉、苗、壮、瑶、水、布依、土家等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彼此交往,相互学习,和睦共处。侗族聚居的湘黔桂地带处于云贵高原东端,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丰富,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雨水充沛。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宜农宜林。历来是个农耕民族,以稻作为主,兼营林业。盛产杉木、油茶,有“杉海油湖”之称。侗族有本民族语言,长期没有和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民间流行用汉字记录侗语。很多人兼通汉语、汉文。1958年创立了侗文。1949年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内部较长时间内存在着“款”的社会组织。款有款约,款约是侗族社会对外共同御敌,对内保持团结,维持治安,保护生产和维系社会道德风尚的习惯法。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萨玛(也称萨子,意为最大最高的祖母)。她既被视为始祖母, 又被奉为最高的保护神。村寨中建立萨坛供奉。青年男女社交自由, 南部有“行歌坐月”,北部有“玩山赶坳”的公开社交活动。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普遍实行土葬,凶死者焚尸后重葬。黎平、从江、新晃、通道等地有停棺待葬之风俗。服色尚青、紫、蓝、白等色。妇女服饰千姿百态,部分村寨尚保留男子古装。以大米为主食,喜食糯米。每餐不离酸味,尤喜酸鱼。爱吃油茶。善建筑,鼓楼风雨楼壮丽精致,被视为侗族文化的象征。民居以干栏式木楼为主, 民间文学、节日或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多声部的侗族大歌蜚声国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自给自足经济,侗族人民的商品意识增强了,商品经济有所发展,闭塞的侗乡逐步打开大门,优秀文化得到发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在向着现代化的民族迈进。

侗族对诞生礼均用汉称“打三朝”。时间有在妇女生产后第三天,也有在这之后。锦屏县的侗族地区,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产妇要抱婴儿到堂屋走动,请族中一位长者给取乳名。这天,家里人要设酒席款待房族中的成年妇女。七天后,才派一年长者到婴儿外婆家报喜,携去的礼物有鸡(生男公鸡,生女母鸡,双生则两只)和少许酒、糍粑(或糯米饭),外婆家将糍粑或糯米饭分发给房族,并与之确定到女儿家去办弥月的日子。之后即按来公还母、来母还公的规矩打发一只鸡给报喜人带回。约定日子到时,外婆家即邀请房族妇女持礼来贺月。礼物多是糯米、鸡、蛋、布料等,外婆(公)除这些礼品之外,还带甜酒、红糖、背带、包被、衣服、鞋袜帽等。主人家即组织房族中妇女接待。黎平县的侗族地区,婴儿出生后,亲戚们先分别送去一只母鸡和糯米,到第九天或十一天,主人家才给婴儿办三朝酒。到时,家人先请人念诵一段长长的祝词,赞美媳妇、父母、婴儿、公公、奶奶。然后外婆拿起一个煮好的鸡蛋在婴儿头上或背上滚过,祝愿其像鸡蛋一样洁白光滑,无疮无毒。在黎平县的岩洞地区,侗族姑娘出嫁时,不送任何嫁妆,待外孙出世满周岁时,当外公的才以婴儿身体欠佳,需要给其解关、添粮为由,到本房族各家去凑集会钱会禾,而房族亦因习惯每户各出几元、几十元和数十公斤糯米。然后,由一个办事牢靠的人带上几个同房族的小伙子,将其送到女婿家,俗称“做会造福”。解关仪式于午饭前举行,是时,女婿把岳父母送来的喜凳摆在屋里,上铺一新浆亮布,然后让孩子穿上岳父母随同喜凳一道送过来的衣帽,由父亲牵着,走过喜凳,又让立于喜凳两旁的几位近亲妇女逐个传递小孩,最后传到孩子母亲怀里,母亲又把孩子传递给父亲,以祝孩子平安成长,聪明能干。仪毕,女婿按岳父母开的入会人名单,请客人吃解关饭。有的地方,这时要请岳父或阴阳师傅给孩子取名,在旁的人说吉语示贺。有的地方,看客人酒至半酣,女婿即请一位本房族的老歌手,向岳父家来的客人唱赞富歌,敬酒,直至席散。最后客人要回去了,女婿家即给每户送会钱会禾的亲戚一碗糯米饭和约600克的猪肉以致谢;也有的将一大块带尾巴的猪肉交给岳父等人抬回。

正在哺乳的侗族妇女 (武敏 提供)

侗族服装有青紫蓝白等颜色,除少数用机制布和绸缎外,均用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制成。侗族男子装束:青壮年穿7个纽扣有领对襟衣,(老年人穿有领或无领右衽衣)着宽管长裤,包青头巾,束腰带、佩银牙签、旱烟袋或绣花荷包,夏秋季穿草鞋,春冬季穿布鞋,缠裹腿。

通道侗族妇女穿草鞋或布花鞋,有穿裙和着裤的差异。马龙、黄土、坪坦、陇城、坪阳、甘溪、芙蓉、金甸一带的妇女上穿无领宽袖系带子或安5个纽扣的对襟衣,下穿齐膝或至踵的青紫色百褶裙,束腰带,缠裹腿,头插银梳、银簪,包花帕或深紫色头巾。团头、独坡八寨、播阳、双江、黄柏、下乡一带的妇女穿青紫色矮领右衽衣,安葡萄形银扣链,着青紫色长裤。衣襟袖口裤脚镶蓝布条或绣几何图案,缠花裹腿、系短围裙(独坡八寨一带),或挽发髻,插银梳、银簪,包青白色头巾(团头一带),或围胸兜、缀斑斓彩锦,插银梳、银簪,包“P”形长帕(播阳一带),或包蜂窝形侗锦头巾,两端绣锯齿纹饰,卷成羊角式(双江、黄柏一带)。

靖州侗族妇女穿无领右衽带子衣和百褶裙或长裙,围胸兜,束腰带,缠裹腿,穿草鞋或绣花鞋,挽发髻,插银簪、银梳。未婚女子穿右衽衣和蓝长裤或滚边绣花长裙,发辫盘于头顶,包滚边花帕,插银梳、银簪,戴耳环、项圈、银链、手镯、戒指。

侗族女子出嫁或参加节日活动时都要盛装出行。头梳一条辫子或挽头髻,捆紫色侗帕或挑花头巾,插银簪、挽头髻,戴银梳子、银耳环,颈部戴六方形或扁形的银项圈7~9个,身穿紫色或天蓝色侗布衣服。佩上银链和银扣,围上挑花的胸兜,手戴六方形或扁形的手镯,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均戴上戒指,手拿织花侗锦手巾,下穿紫色或蓝色长裤或百褶裙,小腿捆上长方挑花侗锦腿围,穿上侗布白色袜子,脚穿侗族绣花云勾鞋或用麻织的花草鞋。

侗族儿童穿戴男女不分,除戴项圈、手镯、脚圈外,帽子装饰较为华丽。夏天包绣花头巾,春秋季戴镶白兔毛的缎料猫儿帽。冬季童帽前檐下嵌十八罗汉、18朵梅花;两髻各嵌银质月亮,中有二龙抢珠、双凤朝阳图案,下吊银链狮子;帽后吊7~11根银链,嵌响铃、四方印、仙桃、鹰爪、葫芦等银饰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侗族男女逐步改穿时装,色彩鲜艳。衣料除土布、机织布外,各种人造纤维及呢绒、绸缎亦颇流行。人们普遍能穿上布鞋、胶鞋和皮鞋。

通道、靖州一带的侗族民居多为木楼。建房时就地取材,用杉树、松木盖成,均以凿榫衔接,不用铁钉。大多为六排五柱五控式,屋顶覆盖茅草、杉树皮或瓦。一般分三层,高约6.7米。通称“吊脚楼”。多为六排五柱五控式,每控宽为4米左右,进深为10米左右,中间三控为正屋,两头为偏厦,构成四斜面屋顶,使之可四面滴水。大户人家两头起有厢房,成为三合天井。有的正面起有门楼,成为四合天井。底屋为楼脚,用来饲养牲畜,放舂臼、农具,及堆放其他杂物。二楼前沿伸出为栏杆走廊,放矮长凳,供人休息。中间为堂屋,以前多安置神龛,现已不多见。左边为卧室,一般由父母或兄嫂居住。右间为火塘,内放三角架,上置炕架,周围摆若干矮板凳,用以日常做饭、冬季烤火或招待客人。火塘又是妇女们纺纱和姑娘们与男青年坐夜的地方。侗族风俗,男女唱歌坐夜,一定要在火塘,到姑娘卧室里去是不允许的。里间作灶屋,三楼设仓库及卧室,安排未婚子女住,外围均有木板栏杆,宽敞明亮,是侗家姑娘纺纱、织布最好的地方。侗族的木楼,一般是一家一座,也有若干栋连在一起的。一二十户人家,房廊屋檐相接,楼板相通,若逢喜庆节日、请客或招待“也班”(集体客人),可在相通接口处设席待客。侗家人常风趣地说:“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

新晃、芷江侗族多住木质结构的两层长方形开口屋,这是一种用上百根杉木凿榫穿合而成的四扇两层楼房。高度和宽度有不同规格,一般建造为五柱五挂、七柱七挂,即楼下为6~8间。房顶部两端都要比中间高1尺2寸,两边斜度总的是2∶1。底部正中装板后退3尺作槽门,是休息乘凉的处所。大门宽约3尺,高5尺4寸4分。楼下前半部为堂屋,作祭祀、议事、待客之用;后半部设火炉间,有一个高出地面1尺多的火铺,用坚硬耐磨的板栗树做架子,铺一层厚实平整的木板,中间偏左是用黄泥筑成的火塘,内放三角铁撑,周围用薄薄的长条石围着防火。左右两侧地面铺木板作卧室。楼上作仓库和客房。正屋两边搭偏厦,建猪圈、牛栏、厕所,并堆放柴草和杂物。屋顶过去多用杉木皮覆盖,现已改用青瓦。有的人家除正屋外,左右两边还建厢房。厢房一般是吊脚楼,楼上的走廊配以雕花的栏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