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至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至善Zhishan“至上的善”的简称。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用语。“至善”是康德提出的最完善的道德境界——道德和幸福的精确结合。他说: “德性(作为使人配享受幸福的一种价值)……也就是至上的善。但是它还不因此就是完满之善, 还不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欲望官能的一个对象;因为要想成为这个对象,还需要加上幸福才行。”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开始, 伦理学上便有何为至善的争论:柏拉图认为,至善就是善的理念,是一切道德的最后依据; 亚里斯多德认为, 人本质上是一个理性的动物,因此,行使理性的功能——理智和沉思,就是人的至善;幸福论伦理学家如伊壁鸠鲁等人则认为,生活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就是至善。康德认为这些都是片面的。为了调和唯动机论和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和幸福主义的尖锐矛盾,康德企图以“至善”概念的提出,来解决这个“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康德提出的“至善”概念,是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的一种表现。至善是德性和幸福的结合。德性,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伦理准则,是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自由主义的原则;幸福,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自由存亡、自由经营、发财致富。这两个方面本来是一致的,但在封建落后的德国,资产阶级尽管在精神上是个富有者, 自由的思想可以在头脑中任意驰骋,但在经济上、政治上则处处受限制、遭打击,无幸福可言。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结合起来,把至善作为最高道德目标提了出来, 这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其理想的国家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马克思指出: “康德认为,共和国作为唯一合理的国家形式是实际理性的基准, 是一种永远不能实现但又是我们应该永远力求和企图实现的基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第465页) 至善西方伦理学概念。一般指道德的最高目的。苏格拉底首先提出这个范畴。他认为,善有等级和程度差别;一切具体的善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确定的;在一切具体善之上有一种最高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善自身”独立存在,它就是“至善”,即关于一般道德的知识(概念),一种主观精神状态。这就否认了具体善和物质生活。他认为,现实人生无法达到至善,只可以它为最高理想目标而尽可能接近它。因为现实中人无法完全与物质情欲彻底分离。但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并受命运支配,人可以今生修行、来世达至善。这种至善论,经柏拉图和犬儒学派发展成为绝对禁欲主义。斯多葛派尤其是后期斯多葛派,把它又进一步向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宿命论方向发展,最终与基督教合流。德谟克利特把至善与完人相联系,并且把至善和具体善、幸福相联系。认为至善是现实人生的最高理想目标,幸福就是善,至善就是最大幸福,是理性指导下的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实现了这种统一的人,就是完人。这种至善论,经伊壁鸠鲁、卢克莱修发展,到近代费尔巴哈臻于完备。亚里斯多德对两派至善论作了综合和发展。认为人生目的在于努力向上、成为完人。完人就是达到至善的人。至善就是实现了人的一切德性和能力,即达到了纯粹理性能力与实践理性能力,知识之德与行为之德的“中道”。这种至善观被近代伦理学家康德所继承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