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侗族风雨亭与风雨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侗族风雨亭与风雨桥分类:【中国民俗】 侗乡的道路,宽阔平整,山路之中有风雨亭,溪涧河流之上有风雨桥,村前寨后的路面必用石板或碎石铺好,处处为行人着想。在广西三江至湖南通道两县间跨越越城岭余脉的湘桂孔道,便是侗族人民的杰作。此路全程25里,上岭下岭之处全部铺石块,途中还有15座风雨亭,方便行人休息,躲风雨避烈日。在穿草鞋的年代,有行善的妇女打好草鞋置于亭间,以便草鞋烂了的行人换上新鞋继续赶路。冬天,有修德的老人打柴火置火塘于亭子间,以便行人烤火御寒。亭子附近修有水井,井上盖盖,清泉常洁,方便歇息者饮水解渴。 侗乡溪涧河流之上有风雨桥,三江县有108座,龙胜县有52座。典型的是著名的三江县林溪乡程阳风雨桥,长77郾76米,宽3郾75米,高11郾52米,5墩4孔,每孔净跨14郾2米,用直径0郾4米的14根大杉木连排两层组成,上面铺木板、竖柱,建5座塔式楼阁亭,修长廊,顶盖瓦,两边装栏杆,设长座。其功用,集桥、廊、亭于一体,有审美的价值,行人可避风雨,欣赏景致;也是侗乡人乘凉讲古、行歌坐夜的好去处,成了侗乡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侗族风雨桥(梅岭摄) 侗乡道路古朴清雅,是因为侗族人民热心于修桥铺路的公益公德。侗族群众认为修路是行善积德,村寨间的道路坏了有人主动去修,而且还有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体维修道路的活动。定期维修多在立冬后或立秋前进行。为时四五天。到时多由老人发起、大家互相邀约,或者由寨老串寨“喊寨”,通知寨民。得到通知后,各家的成年男女即自带工具、饭包,到约定路段工作。崩塌者砌补之,淤者清除之,除草、清沟、竖立岔路路碑,在山界上立石凳,在泉水旁放竹筒,让路人休息饮水。不定期维修,则是在平时遇到道路毁坏,三五人相约而为之,属于小修,在清早或傍晚或节日、农闲时进行。无论是大修还是小修,大家都尽力而为。 广西各民族都有修桥补路的乐善传统美德。广西历代绝大多数桥梁的修建,也是靠各族民众发扬公益美德,出钱出力,竭诚尽智,齐心协力才得以完成。各族各村寨大都有定期或不定期集体进行修桥补路的习俗,如彝族也有修路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四日,全寨男女老少集中修整道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