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保国寺大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保国寺大殿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建筑。在今浙江省宁波市西灵山保国寺内。据《宁波府志》、《保国寺志》等记载,寺创建于东汉,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寺废。广明元年(880)重建,称保国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称精进院,后又称保国寺。寺内原有历代建筑较多,至清初除大殿外,其他建筑均已毁废,康熙后又陆续重建了一些建筑,保留至今。大殿是保国寺内现存最早的主要建筑,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面阔三间,计11.91米,进深三间,计13.35米,呈纵长方形。构成大殿重檐歇山造外观的前、左、右三面的外檐,是清康熙二十三年增建的。大殿柱和阑额(内额)上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单拱造。内柱不等高,采用以小拼大的“包镶作”和以四块同样大小的木材榫卯而成的“四段合”方法制成。同时,大殿的结构采用较多的受拉构件,以增强整个建筑构架的抗冲击和抗震性能。佛座上嵌有崇宁元年(1102)建造石佛座碑记。大殿为我国江南罕见的古代木构建筑的遗物,整体建筑保留了部分唐代风格,是研究我国唐、宋时期木构建筑演变、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