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保安族婚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保安族婚俗

分类:【中国民俗】

保安族过去实行早婚,一般是男17岁,女15岁即可成婚。做父母的一旦看中别人家姑娘,就请好媒人,由他拿上见面礼物到女方家“提亲”。这种提亲带有试探的性质,不举行任何仪式,犹如拉家常,进行揣摸式的“问卷”。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所送的东西;如果不同意,等媒人走后,马上将东西如数退回。他们把收礼称为“定心”,意思是,女方家收了礼品,男方家该放心了,如同吃了“定心丸”一样。定心后过一段时间,媒人拿上四色礼,一般是冰糖、水果糖、白糖、茶叶,到女方家去送所谓“定茶”。定茶送后还有两次送礼的规程。第一次是送小礼,是指给未来的新娘子送去的礼物。第二次是送大礼,也叫“送财礼”。包括送给姑娘的衣服、衣料、首饰等以及给女方家的亲戚所送的四色礼、盘馍等。结婚的时间大都选在星期五(伊斯兰教主麻日)。在结婚的前一天,男女双方各请阿訇念“讨白”,这是一次类似于祝福的宗教仪式。

保安族的婚礼较为奇特。据《保安族简史?简志汇编》介绍,他们举行婚礼大典的一大早,男方家组成迎亲的队伍。其中有新郎、媒人,还有一位专门陪伴新郎的小伙子,一般在10人以上。新郎官骑着?悍的骏马,腰间系着红腰带,腰带上挎着保安腰刀,看上去,英姿飒爽。女方家的人早已在门口迎候。迎亲人一个个翻身下马,同迎候者互道“色俩目”。

女方家把新郎和陪客请进堂屋。阿訇和姑娘的父亲坐在上席,新郎和陪客坐在两旁或对面,然后听阿訇念“尼卡哈”(《古兰经》中证婚的章节)。念完尼卡哈,阿訇把女方家早已备好的一盘大红枣和核桃等糖果类的东西撒向空中。这些吉祥物像雨点从空中落下来,小孩和青年一哄而上,争着抢拾。正在大伙热闹的当儿,女方家的小伙子,用棉花或羊毛沾上锅底墨灰及清油,嬉笑着窜向迎亲队伍。这时,娶亲队伍四下奔跑躲藏,而娘家小伙子哪里肯依,个个猛冲乱抹,顷刻间,满院子一片喊叫,一片欢笑,如同一场滑稽游戏。娶亲人躲闪不及,一张张面孔被抹得黑如炭漆,在场人被逗得捧腹大笑。娶亲队伍甚感狼狈,连忙俯首告饶,女婿和陪客赶忙掏出早已备好的红包,送给陪新娘的姑娘们,至此,娘家小伙子才善罢甘休。

迎亲队伍返回前,新娘家中一位年长的妇女,右手托着盛有五色粮食的盘子(麦子、豆、玉米、青稞、小米,再掺上茯茶),左手搀扶着新娘缓缓向大门走去。每走一步,向后撒一把五色粮食,表示对娘家的祝福,象征把吉祥和幸福留给父母和亲人。走到门外,再由新娘的哥哥把新娘抱上马,给她身上披上红毯子。由新娘的妹妹作陪,与新娘骑在同一匹马上等待出发。

快到新郎家时,早已等候在村边的青年小伙子们蜂拥而上,顷刻间组成几道防线,挡住送亲的队伍,逼着新娘的哥哥把新娘抱进新郎家的大门。此时,为新娘护驾的送亲队伍努力冲破层层防线,一步步迫近新郎家门。一场“战斗”展开了。这是保安族婚礼中有名的“闯门”仪式。最后,新郎家的设防被冲垮了,送亲的队伍连人带马冲进新郎家的大门。当送亲人马冲进新郎家院后,逼着新郎家要背箱钱、拉马钱、提匣子钱、压箱钱,送亲人一一得手后,新娘的哥哥才将新娘抱进漂亮的洞房。这时,新郎家的陪客们热情地邀请送亲的人们入席就餐。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新郎家闹宴席的序幕又拉开了。院子里燃起熊熊的焰火,火塘旁烤着铜壶熬茯茶。全村老人围着火坐在凳子上,捋着胡子,乐呵呵地品着浓茶。院子里彩灯好像升起的繁星,把整个院落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小伙子们围着火塘唱着宴席曲,跳起欢快的舞蹈,老者们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欢快的宴席曲歌舞。宴席一直持续到半夜,村里擅长演唱的人们又唱起“讨喜曲”,主人拿出核桃、红枣等招待来客,互相道喜祝福,闹宴席在载歌载舞的欢庆中悄悄地进入尾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