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保马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保马法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王安石新法之一。亦称“保甲养马法”。北宋前期,军马由官府牧养,因积弊太深,开支大而产马少。王安石为相后,于熙宁五年(1072年)起废置以前设在大名、沙苑、安阳等地的牧马监,把原占牧地归还民户。在开封府界和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保马法。规定:凡开封府界及五路义勇保甲愿养者,每户一匹,家产高者可养两匹。马用原来的监马配给,或官给钱令其自买。养马户岁免折变、沿纳钱。马如病毙,三等以上的养马户偿其全值,四等以下偿半值。到元丰年内,又在上述诸路改行计资产买马代养办法:坊郭户家产及三千贯,乡村户家产及五千贯者,各养一马,家产倍增者马亦如之。凡养马户皆免其征役。此法实行后,每年节省杂费八万余缗,马匹病毙也大为减少。哲宗嗣位后废除。 又名“保甲养马法”,北宋王安石变法内容之一。骑兵在火器装备水平低下的时代,因其机动性强,是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战争的主要突击力量,自战国以来,就已成为重要兵种之一。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军马的饲养、繁殖、调教。宋初设牧监,饲养官马,数量少,占牧场多,开支浩大,而大多瘦弱,失于调教。神宗即位初,接受李中师奏请,省国费而养马于民。在保甲法基础之上,于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正式公布保马法条例:(1)五路义勇保甲,愿养马者户一匹,物力户(富户)可养两匹,马由官府提供或官府出钱自买,不许强配。开封府界不超过3000匹,五路不超过5000匹。(2)保甲可乘马追捕盗贼,除此之外,乘骑不越出300里,府界内各养马户每年免纳250束饲草,给以钱(布),五路养马户则免去每年折变和沿纳(杂税)。(3)养马诸户三等以上户,十户为一保,四等、五等十户为一社。保户独自养马,马死则自赔;社户马死,同社诸户均摊,按半价给钱。岁一阅马之肥瘦。此法提高了军马质量,增强军力,节省开支。(《宋史?卷一九八?兵志》)哲宗嗣位后,废止。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养马于民的法令。其创立与演变,可分三个阶段。一、熙宁保马法,即保甲养马法。熙宁五年(1072)五月,开封、河东试行之。凡保甲户愿养马者,户1匹,由官府给马;民自买或以私马入官,由官府付值。次年十一月,颁布完整养马法,凡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及开封府义勇保甲户愿养马者,户给1匹,富户可2匹。马由牧马监拨给,或官府出钱由养者自购。给予养马费用,并免除部分赋税。养马户,三等以上户,10户一保;四五等户,10户一社。所保马,除追逐盗贼,不得乘越300里。马死赔偿,社马由社赔其半。二、户马法,即物力户养马法。元丰三年(1080)以家产数作为养马多少标准,少者1匹,多者3匹。三、元丰保马法,即都保养马法。元丰七年规定每都保养马50匹,每匹给价钱10千。京东地区限在10年内,京西地区限在15年内足数。三等以上各类人户,几乎都养保马。保马法旨在解决战备用马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亦给养马户带来一定的滋扰与负担。元钓更化时,罢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