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信守传统道德情操重乡情乡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信守传统道德情操重乡情乡谊分类:【地域文化】 潮汕人思想意识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仍占着重要位置。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尊崇气节、讲求道义,依然贯穿于历史和现实;恪守忠孝之道、孜孜于义利之分,更保存于老辈人。在潮汕历史上,抵御外族入侵、抗击强暴、忠贞不屈的民族英雄受到尊崇,北方中原一带所流传的民族英雄故事同样亦在潮汕地区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潮人一贯自觉认同于中原文化,对韩愈的崇拜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当然,主要的还是潮汕人历史上由中原整族迁移而来缘故。 在古潮州,所自经历的南宋抗金抗元,明末反清历史,同样编织出一个个动人故事,奏出曲曲悲欢壮烈之歌。“三家巷”、金山上马发墓、潮阳文天祥庙、纪念宋帝遗迹,葫芦山上普同塔,同样记述着潮人舍身求义、不畏强暴的精神。潮剧《辞郎洲》初演之撼动潮人,正是陈壁娘之“柔情似水,烈骨如霜”巾帼豪情震荡剧中,塑造了一个为民族利益而舍身的形象。这些动人故事即便至今犹自在潮汕地区传诵。在本世纪50年代前潮州城里太平街上所耸立的石牌坊,更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科举、宦绩、贞节的褒奖。完全可以肯定,潮汕文化中继承着传统文化中优良部分,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潮汕人较重人际关系,讲究义气,重视交情、乡情,人情味浓。人缘好不好,为人是否“世情”,都成为潮人判断一人好差的标准。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交往圈,在圈子里互相关照视为理所当然。家里讲求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同事朋友互相帮助,热情慷慨;待客热情,客人来了,冲上工夫茶,非常相敬,潮谣称“客来主唔顾,便是衰家厝”;非常注意友邻关系,团结邻里;结伴出门在外,互相关照,“买卖算分,相请无论”,大家争着掏腰包,不会斤斤计较。这些都是潮人日常生活中所能做到的。正因如此,一般潮汕人对那些见利忘义、或吝啬贪心的小人都十分鄙视,予以孤立,如被称为“咸涩鬼”,在社会上不会有什么很高地位。 潮汕人多地少,人口居住密集,在农村多是聚族、同姓而居,人际关系密切。在过高密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一个合适的空间距离,保持良好关系,减少摩擦,成为一种维持生存的必要。潮汕人恐怕是注力于调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多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以人际关系间的讲究甚于其他地区。 潮人对家乡有一种浓烈的依恋之情。在外潮人大多家乡观念较重,不论在外如何,一旦奋斗发迹,不忘光宗耀祖,照顾家人。特别是当年家穷“过番”的华侨,在外有所获即节衣缩食寄“番批”(侨汇)回家,正基于此,本世纪30―40年代处于战乱中的众多侨属才得以接济生存下来。 潮汕人团结乐群,有惊人的凝聚力。在外地、在海外,潮人立足之地,往往很快地便聚集形成相对集中稳定的潮人群体,并保留由本土带来的风格独特的文化。清代外国人就已形成汕头人有着“非凡的联合本领”这种印象,《潮海关报告》在提到汕头会馆制度时称: “会馆成员都限制在这一带的商人。这种习俗制度似乎是本地人的地方特性的具体表现,因为不仅商人为了贸易的目的联合起来,而且劳动阶层,不管属于何种行业,无论是为了获得增加工资或是为了排除一个外来者也常用最微小的借口团结一致”。“全帝国公认,汕头人的非凡的联合本领和维护一旦获得的地位所表现的顽强固执精神,使他们的国内同胞们望尘莫及”。 外国人的观察把潮汕人凝聚力提高到如此地步,但亦有助于我们加深这一印象。在清朝、民国时,潮人在外即于聚居地设立同乡会、会馆,如广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其时可见,即今日海外也遍设潮人社团联谊会等,每两年举行的“国际潮团联谊会”于增敦乡谊方面也着力不少。借重集体力量,互相帮助,恐怕是潮汕人在海外得以拓展的一个原因。可以说潮汕文化精神实质仍是维护传统文化精髓,而不是背叛。 潮汕人的“老乡”观念较强,但凡有两人以上同乡聚一起多是用潮州话交谈,以示亲热。这也是一些外地人所常议论的。实际上这种“老乡观念”是一种世界性现象,不过各地人表现各有强弱而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