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俳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俳谐分类:【文化精萃】 又写为“诽谐”。日本古典诗歌形式之一。早在《古今和歌集》(905)中已有“诽谐歌”的分类。至江户时代,俳谐主要指“连句”(“长篇俳谐”)和“发句”(由“连句”的第一句独立而成,明治后称“俳句”)而言。由宗鉴(1465―1553)和荒木田守武(1473―1549)于室町时代末期创始的内容滑稽、诙谐的“俳谐连歌”,因战乱而一时不振。江户时代初期著名俳人松永贞德(1571―1653)著书《御伞》(1651),制定俳谐规则;主张使用“俳言”(为和歌和连歌所不用的汉语和俗语),为在全国振兴和普及俳谐作出贡献。以贞德为代表的“贞门俳谐”曾风靡一时,占据俳坛约半世纪之久。但由于规则烦琐,过于注重形式,失之语言游戏而终被以西山宗因(1605―1682)为代表的“谈林俳谐”所取代。此派风格清新泼辣,自由奔放,为当时商业中心的大阪等町人(商人)所欢迎,于延宝(1673―1680)末达到极盛。后因过于追求新奇,忽视诗情和格律,也逐渐无人问津。其间,山口素堂等俳人曾力图恢复俳谐固有的诗意,上岛鬼贯提出“除真诚外没有俳谐”的主张,但真正将真诚的感情注入俳谐,使其进入严肃的艺术殿堂的是松尾芭蕉(1644―1694)。他摆脱了“贞门”和“谈林”两派的影响,独自开创了闲寂、幽雅的蕉风,为一代诽谐之宗匠。芭蕉死后,蕉门弟子在各自领域中扩张势力,俳谐日益衰微。天明年间(1781―1789),与谢芜村(1718―1785)等俳人努力恢复蕉风,进行俳谐的革新,史称“天明中兴”。但不久再度衰落,至文化、文政年间(1804―1830),俳风更趋低下,内容更为卑俗,被称作“月并俳谐”。直至明治后才赋以新的艺术生命,改称为俳句。主要作品有贞德的《新增犬筑波集》(1643)、西山的《西翁十百韵》、芭蕉的《俳谐七部集》、芜村的《芜村七部集》和小林一茶的《一茶发句集》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