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倒茬烧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倒茬烧荒分类:【中国民俗】 倒茬俗亦呼换茬,指在同一块土地轮种不同禾谷。与倒茬相对的称重茬,还有迎茬之说。民间种谷喜倒茬,忌重茬。农谚说:“种地勤倒茬,苗好籽粒大”;“换茬好,顶除草”;“庄稼不换茬,收获准抓瞎”;“重茬多病虫,迎茬产量穷”;“茄地种茄子,饿死老爷子”。据《沈故》卷二老农语:“今岁豆,明岁粟,三岁谷,周而复始,地不伤,故曰正杈(茬)也;今岁粟,明岁豆,三岁复粟,此谓迎杈(茬);今岁粟,明岁又粟,此谓重杈(茬)。二者既竭地力,故所获每不丰。” 从前,辽宁界内,地旷人稀。辽北、辽东一带大片区域的土地属皇家围场禁地。清末开禁以后,土地荒芜。耕垦之前,先行纵火焚烧草木,俗谓烧荒。烧荒多在秋末冬初,此时草枯易燃,亦无冰雪覆盖,尤其田地周围杂草,火烧可灭病虫害。草木之灰经雪浸润,变成肥料养田。据《沈故》载:奉天东北边一带,秋深风烈,平原草枯,忽而红光照夜,询之则烧荒也。土人说:“野草之烧不尽,明岁之苗不旺。”农谚讲:“要想明年虫害少,今年火烧田边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