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倚歌择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倚歌择配

分类:【地域文化】

壮族婚恋社交活动。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赶圩过节时,选择对歌之人,交朋结友,寻求配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中记述:“?人(壮人古称之一)之俗。幼即习歌,男女倚歌择配。女及笄,纵之山野,少年从者数十,以次而歌。视女歌意所答,而一个留,彼此相遗。……约为夫妇,及倩媒以苏木染槟榔定之。”明桑悦亦有诗曰:“男女分行戏打球(指抛绣球),清歌互答自成亲。”这种“唱歌为乐,答歌为媒”的活动,与壮民族的审美心理相关。壮人自古好歌,善歌标志着最具聪明才智,并以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慕。民间传说,漂亮的姑娘,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她们只嫁给在赛歌中唱得最好取得优胜的小伙子。刘锡藩《岭表纪蛮》第十八章载:“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会一般民众的尊誉。”“善唱歌者,能博得妇女之欢心,可藉此为媒介,而达到最美满的恋爱;并可以由此等范围之内,而实验抉择各个恋爱者之谁为惬意,进而达到美满结婚之目的”。“倚歌择配”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它缘于歌而重于情,在多次歌场交往中,双方建立深厚的感情,追求自主的婚姻。正如有首传统情歌所唱:“竹篙打水浪飞飞,我俩结交不用媒,不用猪羊不用酒,唱首山歌带妹回。”这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具有抗争意义。青年男女的“倚歌择配”、“答歌成婚”活动,从唱“见面歌”到“约歌”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成为歌场社交的礼俗。“倚歌择配”已将男女社交活动“歌化”,将生活艺术化,因而具有隽永的魅力,传统的文化心理又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为群众喜闻乐见。虽遭历代封建统治者“悬为例禁”,但禁而不止,盛行不衰。这种习俗与当今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风尚相当吻合。

壮族传统婚俗。意为男女青年之间通过对歌比赛来达到互相了解,进而择优相配的目的。流行于各地壮族民间。此为比较民主、比较平等的婚配方式。相传唐时刘三姐与其意中人张伟望就是倚歌相爱宁死不屈的一对,至今民间仍传为佳话。清初屈大均(1630―1696,广东汉族)在《广东新语》卷12载云:“?(即壮族)之俗,幼即习歌,男女皆倚歌自配。女及笄,纵之山野,少年从者数十,以次而歌,视女歌所答,而一人留,彼此相遗。男遗女以扁担,镌歌词数首,字若绳头,间以金彩花鸟,沐以漆精,使不落。女赠男以绣囊、锦带,约为夫妇,各告其父母,乃请媒妁以苏木染槟榔定之。婚之日,歌声振于林木矣。”清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赵翼(1727―1814,江苏汉族)对此俗曾赞不绝口,在《镇安风俗》诗中写道:“春三二月圩场好,蛮女红妆趁圩嬲。…谁家年少来唱歌,不必与侬是中表。但看郎面似桃花,郎唱侬酬歌不了。…始知礼法本后起,怀葛之民固未晓。君不见双双粉蝶作对飞,也无媒妁定萝茑。”旧时由于受到封建的礼法观念和包办婚姻的影响,这种良好的婚俗曾被污蔑为“伤风败俗”,或披上一层封建的色彩。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壮族青年男女之间才逐步实现真正民主、平等的婚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