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做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做鞋

分类:【中国民俗】

鞋由底、帮两部分组成。做鞋时,底、帮均要求硬料制作。因此加工硬料是民间家庭制鞋的重要工序。河南民家常用碎布或麻纰制作鞋的底、帮硬料。制作时,用一块木板作工作台,上面先撒上一层谷糠,再将碎布或麻纰均匀地铺在上面,然后用高粱面或其他杂面煮成的糨糊,均匀地抿搪。根据所需厚度,决定加料多少和层次。晒干后,即成鞋底、鞋帮用料,俗称“袼褙”。做底时,按底样将袼褙剪好。底厚者,将多层袼褙摞在一起。旧时,有为省料者,将玉米穗壳夹在袼褙中间增其厚度,然后用稀针大线缝合,再用碎布垫在下面,用白布或蓝布蒙上,作为着地面;另一面粘上里布。然后用线绳密密纳实,俗称“纳底子”。纳底子是一项显示女工技艺和费力气的活,针脚要整齐有序,有的在应脚心处,还要纳上各种图案。纳成后,顺、横、斜皆成行,南阳一带称“破划儿”,有的地方则称“恶活儿”。为便于操作,有的在纳底子时,用自制的夹板固定,使用锥子刺眼。鞋帮的缝制比鞋底省力,但较费事,先将剪成的袼褙帮两面,分别粘上鞋面布和里子布,沿上鞋口,表面不露针脚将其纳实,俗称“偷针”。偷针是女红技艺高低的显示。鞋底、鞋帮做好后,便可将其用线绳缝合一起,俗谓“绱鞋”。绱鞋有里绱、外绱之分:将鞋帮向里窝一边,沿边绱于底上,称“里绱”;从鞋帮下面再沿边绱于底上,称“外绱”。绱好的鞋多用鞋楦楦一下,以便穿上美观舒适。

功夫深,保留传统工艺亦最多。做鞋有鞋底、鞋帮两大工序。底,先取碎旧布“备壳”(用糨糊粘三五层),干后将壳一层层地叠起来。厚者半寸,薄者三分,称“千层底”。用一层“壳”,外蒙白布,做成鞋底样,然后用漂白的麻索穿在大号针鼻里,一针针地纳(厚底以锥引孔)。针脚紧针密线有规则地排列着,有“破五针”、“梅花点”、“疙瘩点”、“荷包格”、“核桃花”、“人字路”诸式,一一横竖交针,左右成行,美观结实。

鞋帮亦“备壳”,但较底薄,且里外置新布。男鞋面或青或蓝,鞋口有“鱼口”、“平口”、剪口”、“牙口”、“穿带”诸式。女孩绣花,花色视年龄而定。中青年多绣荷花、牡丹,老年或梅花,或兰花。新婚女着软底红缎绣鞋,上绣“凤戏牡丹”、“喜鹊啄梅”花式,寓意喜悦美丽。儿童流行“虎头鞋”、“猫头鞋”,并在虎头上绣一“王”字,寓意雄猛矫健、聪敏活泼,面料采用绸缎、平绒、花布,集剪、绣、编、补、画工艺于一体,颇具地方特色。

女子给夫婿做鞋,寄予深情;给子女做鞋,显示慈爱;给公婆做鞋,表示孝敬;给亲友做鞋,寄寓情谊。春节期间,主妇以全家人都穿上自做的新鞋为乐事,认为是自己的本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