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傣族撵麂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傣族撵麂子分类:【风俗文化】 就傣族的历史来说,渔猎时代是一个遥远的时代。傣族先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渔猎方法,立下了许多渔猎规矩,一代代传承,直到如今,各地区的傣族群众还保留着那些富有特色而确有成效的、充满原始气息而又符合傣族伦理道德的生产习俗。 撵麂子是傣族猎人的集体围猎活动,俗称撵山。其程序为:出发前的准备、祭猎神;上山以后的集体围猎;猎归的分配和喜庆。 在农业生产淡季,寨子里的猎手们互相串连去撵山。出发前,各自擦猎枪、晒火药、磨腰刀。出发那天,猎手们肩背火枪、带着猎狗,提着两面?锣,精神抖擞地在约定地点集合,然后去拜“管反”(即管麂子魂的殿堂,汉译为猎神殿)。由祭师念祭词:“在这吉祥的日子,猎神带着大家去打猎,麂魂鹿魂他给拴住,其它野兽也跑不掉,松鼠雀类飞进口袋,猎神保佑大家满载而归。”念完后,摘一枝绿叶扫猎器,然后离开“猎神殿”。德宏地区的猎手到“寨神庙”拜祭时。则由猎首念祭词。猎手们把出猎的成功,寄托于猎神,猎鬼、寨神寨鬼的保佑和指引上。当猎首把酒桶里的酒洒泼在神殿前的地上时,祭祀仪式就算结束,猎手们满怀信心地向深山进发。 到达目的地,猎首察看地形,安排大家各人把守一个口子,在一片猎区摆开包围圈.一杆杆黑洞洞的火药枪口对着猎物可能出没的地方。同时“光、光、光”,敲起?锣。锥锣声一阵比一阵急,人们的心情也一会比一会儿紧。如果被围的地区中确实有麂子一类的猎物,它们会在?锣声中窜出草丛,惊慌逃跑。猎物逃到哪方,哪方的猎手就射击或放狗咬。这时,有的麂子被击中倒地,有的则让猎手追得精疲力尽伏地就擒。 围猎是一种集体活动,所以也有一些规矩:一、凡参加围猎者要团结齐心,手勤脚快,听从指挥;二、每个猎手要小心谨慎,不能随便伤害伙伴,但如果因偶然失手伤了对方,也决不能因此而结仇;三、捕获猎物归大家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藏,否则将被永久开除猎手的行列。为了家族和个人的光耀,猎手们都认真遵守这些规矩,争做打中第一枪、砍上第一刀的勇敢猎手。 猎归时,猎手们耀武扬威,下山要朝天放枪,表示高兴和感激山神猎神的保佑。到察边,不停地对空鸣枪,向寨里的亲人报告喜讯。分配时,最好的肉祭山神猎神。然后全寨按户平均分配,击中猎物的猎手只比别人多得一双脚,以示他的勇敢和勤快。当晚,猎手们聚餐欢庆,增进友谊,姑娘们争着为猎手煮饭做菜,斟酒敬茶。每到此时,那些未婚的猎手,瞄准对象,趁伙伴不注意就去同心中的姑娘约会,或在村边水边,或在竹林深处,诉说真情,对唱情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