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傩戏面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傩戏面具分类:【中国民俗】 贵州汉、土家、苗、布依、彝等民族中的傩戏以及布依戏、瑶族跳盘王等都需要戴面具。安顺、贵阳两市区汉族和布依族中流行的地戏面具,俗称“脸子”,一台戏的面具少则数十面,多达百面以上,由木雕彩绘而成。一般用梨木和核桃木等材质较硬的木料精心雕制。脸谱造型比真人头像略小,五官的造型十分夸张。面具的色彩用粉质颜料调胶绘制,再用桐油上光,有黑脸、红脸、花脸、白面之分。 每个面具都包括头盔部分和脸面部分。头盔有尖盔、道帽、如意盔、凤翅盔等。盔上的装饰又有龙凤、星宿、吉祥寓意几种纹饰。男将一般装饰龙,女将则多饰凤。这些调饰物繁丽、精美,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脸面部分分五色相,即文、武、老、少、女五将之面容。除主要人物外,还有小军、道人、丑角、动物等面容。五官造型,男武将额饱腮圆,眼鼓眉突,张鼻咬牙,女将面部肌肉平和丰满,柳眉上挑,凤眼微睁,充分展现出女将的飒爽英姿。 黔东北一带流行的傩坛戏,每坛戏有面具24面,半坛戏11面,也称“二十四标”、“十一标”。二十四标包括唐氏太婆、桃园土地、梁山土地、引兵土地、关圣爷、押兵先师、开路先锋、先锋小姐、灵官、和尚、秦童、甘生以及开山莽将、掐时先生、十挂先师、鞠躬老师、幺儿媳妇、李龙、杨四、柳三、乡约保长、了愿判官、关夫子、秦童娘子。傩坛戏面具大都没有头盔及盔头装饰,只有道帽和发饰,采用刻绘结合手法,简略概括,注重整体感。此外,傩坛戏面具的眼睛和下唇被做成活动式,勇将头上有角,嘴吐獠牙,因而比起地戏面具来,更显得狰狞和诡秘。 彝族傩戏撮泰吉只有五个面具,即一个老爷爷戴的白胡子面具、一个老妇人戴的无胡子面具、一个小孩戴的无胡子面具、扮演苗族老人者戴的黑胡子面具、扮演汉族老人戴的兔唇面具。撮泰吉面具造型拙朴简约,前额高凸,鼻子直而长,通体深褐墨黑,面上画数道白纹,以示苍老。 傩戏面具―――唐氏太婆、土地、先锋小姐 (刘振国 摄) 彝族撮泰吉面具 (刘振国 摄) 兴义一带的布依族傩戏以及荔波一带瑶族的跳盘王面具一般用竹笋壳做成,也有少量是竹编、泥胎纸裱及木雕面具,造型稚拙,简洁传神。用红、绿、白、黑等颜料涂绘,色彩鲜艳,色调明快。 荔波一带布依族中流行的生育傩面具有木刻面具、皮胎面具、笋壳面具、竹编纸糊面具等,每堂三十六面,每面为一尊神。面具根据每尊神的性别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同特点,注意突出其性格特征。如专司护送婴儿魂魄给人类及主人家的花灵仙官(女性)面目清秀,而雷王则身胖体肥、满脸横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