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傩戏面具工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傩戏面具工艺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民间工艺品之一。主要产于贵州省,流行于黔东北土家族、黔西北彝族、黔西南布依族、黔南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原料有多种,或取材于木,如黄杨木、柳木、丁木等;或取材于泥,如胶泥等;或取材于纸、笋壳。一般皆施色彩绘,木制面具还需精雕细刻。面部着色及五官形状重夸张。用浓烈的单色分别表示凶悍、英勇、刚直、忠诚、艳丽、狂傲等人物特征。夸张的五官更显人物性格,如粗眉上挑、眼珠外突、头上长角等示其凶悍;细眉弯长,凤眼微闭,口似樱桃表其娇艳等。有时还附加狗牙于面具上突出人物性格。风格多样,或憨态可掬,或艳丽动人,或朴拙有趣,或鬼谲怪异,不一而足。这种工艺品主要用作傩戏、傩舞的道具,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看,原始社会即开始使用。汉代唐代大兴傩戏,傩戏面具亦随之兴盛,至宋代,这种面具制作已经相当精致。清代彩绘木雕面具至今在贵州德江、思南、道真、绥阳等地有所保存,颇有研究价值与观赏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