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傩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傩舞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举行驱鬼、逐疫仪式时的舞蹈。“傩”,也叫“大傩”。起源很早,盛行于周代。《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兽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宋人有《大傩图》,画有十二人戴假面具(兽面)而舞。傩祭时表演的“方相舞”、“十二兽舞”均为凶猛激烈的傩舞。傩舞风格古朴,动作粗犷有力,体现了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的精神。几千年来相传不衰。不但民间有此习俗,宫廷中也跳傩舞。

风俗。流传于旧时汉族中。指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形式。傩舞是中国最古老的古典宗教舞蹈之一。原始傩舞附着于傩礼之中,是傩礼“索室驱疫”、捉鬼驱鬼的动态形式。傩舞由原始巫舞演变而成。东汉时的宫廷傩舞规模宏大,领舞的方相氏手持武器,率十二神兽、一百二十?子(由十――十二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与疫鬼搏斗。民间的傩舞一般在除夕之日举行,参加者头戴面具跳舞,以驱逐疫疠之鬼。

傩舞属于巫舞系统,用于专门的祭祀活动。特点是带面具而舞。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甲骨文十辞。周代有大型“国傩”,详细记载见《后汉书?礼仪志》。古代傩舞有装扮的“十二兽”和由120名少年扮演的“?子”。一般在夜间举行,目的是驱逐鬼疫,消灾除难。宫廷和民间皆有傩舞。现今出土的汉画象砖(石)上有傩舞资料。现代农村民俗活动中仍有傩舞活动,表演者一般是普通农民。如:江西农村的“跳魈”,舞者戴樟木雕刻的面具,有“文傩”“武傩”之分,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由各种乐器伴奏和鞭炮伴随。贵州威宁、赫章一带,地处乌蒙高原,有彝族祭祀性傩仪舞蹈“撮腾基”,正月期间用于祭天。广西壮族的“师公舞”用于求雨、消灾、酬神等活动。四川阿坝地区百马藏人有传统的跳面具舞“咒偶”。原始社会的古舞,傩舞是延续至今的舞种之一。傩舞面具一般都是狰狞的神兽等形象,有不同的地方色彩,不仅是宝贵的文化珍品,也成为旅游纪念品。

古代在举行逐疫仪式时跳的一种舞蹈。带有巫舞性质。传说傩起源于颛顼时期,人们为驱除疫鬼而扮作奇形怪兽,创作了傩。周代将傩纳入周礼称“大傩”,表演时主角蒙熊皮,率12兽击鼓驱除瘟疫。这一舞蹈自上古流传至元代,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表演范围也从官府宫庭逐渐普及到民间。明代后傩舞在山东逐渐解体,分化为其它舞蹈形式。

闽北邵武等地民间正月有跳傩舞的习俗。各地民间有跳弥勒、跳幡僧和跳八等傩舞。傩舞的面具有木雕面具和纸糊面具两种。跳傩舞以集体舞为主,个别领舞为辅。舞队一般在祭祀游行队伍的中部,遇有宽敞的地方就停下跳一次。跳弥勒的动作随意性比较大,跳八则要求全体演员行动要一致,以弓步、跨步和转身等动作为主,用类似猫步的拗步行进,作八卦方位队形变化。傩舞以锣和鼓伴奏,以鼓点为主。傩舞实际上是古代原始祭祀的一种祭祀舞蹈和娱神活动,至今虽有变化,但其遗风仍存。

傩舞是古代驱疫逐疠的仪礼活动,流行于贵池、郎溪、泾县、繁昌、芜湖、当涂等地。清乾隆时《泾县志》中,有一篇《重建驱傩大神庙碑记》,对傩舞的源流、当时的活动情况做了详细记述。贵池的傩舞,称为傩神戏、嚎啕神戏。包含傩仪、傩舞、傩戏三方面的内容。每个舞蹈节目自有专用面具。舞一段即停下来由伴奏一人领、众人和,喊剧本规定的吉祥词,称之为“喊断”。演出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演出地点是在本姓祠堂里的台上。演出时,表演者和观众必须虔诚肃穆,不得喧哗嬉戏。每次演出前后,举行请神、送神、问土地等仪式,称为“傩仪”。祁门县芦溪村现存的傩舞,当地称“地戏”。面具有魁星、将军、土地、两伊、四相。演出程序是先在场地上摆一供桌,挂“十大将军”画像。魁星先出场,手拿宝剑杀开四方,意为开天辟地。然后刘海出场,表演“刘海戏金蟾”,动作活跃、轻快。然后是“将军杀土地”,表示驱逐邪疠。最后表演“刘海耍狮子”。情节以舞蹈动作和哑剧形式表演,锣鼓伴奏,没有台词和唱腔。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