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催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催妆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汉族的结婚礼俗。沈榜《宛署杂记》:“娶前一日,婚家以席一雄鸡二并杂物,往女家,号曰催妆”。指迎娶日期将近,男家派媒人到女家催促赶快准备好嫁妆。如果请期与迎娶吉日相近,送日子时也可同时催妆,即催促新娘梳妆出嫁。一般要多次催促,才能梳妆启行。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鲜卑风气所染,而有催妆”。并谓北朝婚礼,夫家领人挟车至女家,高呼“新娘子催出来”,至新娘上车始止。 旧时婚礼之一。女子出嫁时,夫家派人至女家催促梳妆上路。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贬误》:“北方婚礼……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亲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此为抢婚遗风。后又有催妆衣饰、催妆乐、催妆诗词等。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至迎亲日,男家刻定时辰,预令行郎……前往女家,迎取新人。其女家以酒礼款待行郎,散花红、银碟、利市钱会讫,然后乐官作乐催妆,克择官报时辰,催促登车,茶酒司互念诗词,催请新人出阁登车。” ①亲迎时,新郎至女家,以诗词催请新娘妆饰上车轿。此俗来自北朝,至唐代盛行。《酉阳杂俎续集》: “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扶车俱呼曰:‘新娘子催出来。’ 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 唐人催妆以诗,称之为 “催妆诗”。催妆诗均临时口占。傧相、贺客、新郎皆可即事成诗。大约文士以此逞显才华,以资笑乐。《唐诗纪事》 载云安公主下降,百僚推举陆畅为傧相,“陆酬曰:‘粉面仙郎选尚朝,偶逢秦女学吹箫。虽教翡翠闻王母,不奈鸟鸢噪鹊桥。’ 六宫大?,别赐宫锦、楞枷瓶,唾盂各一。”宋代催妆,亦有以词代诗的。②宋、明时期一种民间婚礼习俗。成亲前,男家往女家送礼品,称为催妆。《东京梦华录?娶妇》: “次下财礼,次报成结日子,次过大礼。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女家回了裳花幞头之类。” 可见民间催妆已作送礼之名。《宛署杂记?民俗》: “明时北京婚俗,娶前一日,婿家以席一、雄鸡二,并杂物往女家,号曰 ‘催妆’。” 这与以诗词催妆名虽同,其含义却全别。 迎娶前一天,在中午12点之前,男方家要派四至八人给女方家送催妆礼。送礼之人多为男家雇佣的青年男子,他们由茶房持礼单、拜帖引导,穿着统一的长袍、马褂,披红绸,手举金色纸贴花,两人抬一条盒。条盒为深棕红色,底托是个大盘子,带框,分成四五层,每层有两个方木盘。条盒中除放新娘当天要穿戴的袍裙、凤冠、绒花、首饰及一些内衣外,还须有为新娘家备的礼物。最上一层要露在外面,是一对活鸡鸭,下面则分别是生鱼、生肉、切面(面条)、蒸食(大喜饼)、炉食(龙凤饼,是大喜饼的一种)、干果、鲜果、蜜饯等食物十余种。其中送去的肉必须是上等好肉,意为女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今女儿要出嫁,婆家要报答娘家对儿媳的养育之恩,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离娘肉”。同时,在所送的金饰品中必须有簪子、尜子(天津方言,即戒指)、镯子、钳子(耳坠)4件金首饰(俗称“金货”),谓之“四大金”。女家接到催妆礼后,须将食物收一半,退回一半,同时,要给送礼人赏钱。 男方家要在送催妆礼之前拜祭祖先,燃烛焚香,待送礼人出发之后,才可以安席开饭,宴请来宾。 约在下午两点,女方家便要请茶房持拜帖、礼单、开赏的人员名单及一个钥匙包在前引导,带领自家雇佣的男帮工将两对金花、条盒、食盒、条桌等嫁妆抬至男家,俗称“过嫁妆”。在帮助过嫁妆的人员中,一定不能少了木匠、油匠,为的是应付挂镜子、挂屏对或临时需要的各种活计。 当嫁妆抬至男方家后,男方家聘请的茶房根据女方家送来的妆奁簿逐件吆喝通报,其声音拖得很长,也很好听,有时还会夹上一两句吉祥话,博得周围众人的喝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