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催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催生分类:【地域文化】 宋代已有此俗。孕妇临月,有的地区约在产期前20天左右,娘家母、嫂等携鸡蛋、面条、小米、红糖、核桃仁、黑芝麻及婴儿用品等礼物前往看望,亦称催喜。在山东半岛较盛行。山东西部、聊城一带,在旧时,兴由婆母去庙向催生娘娘、送生娘娘烧香叩拜,求保佑;也有由产婆引领向灶王烧香膜拜,焚催生符的。符为木版彩印女像,即催生娘娘。潍坊一带曾有如下习俗:产房燃烛,取“爆”喜之意,以产妇注视火焰跳动有催生作用。产婆扶产妇走动并逗乐,如产妇宫缩急迫,产婆说:“谁家老婆嫌汉子,一刀砍她两半子。”缓解紧张,利催生。遇胎盘滞下,旧潍城有让产妇饮其丈夫小便的做法。安丘、邹县等农家则以产妇咬头发一绺,催下胎盘。 民间计算产期,以实月为记。六个月以前流产的俗称小产、小月。认为婴儿七个月出生,成活率高,八个月生易夭折,说是“七活八不活”。过产期不生,称“懒月”。铁岭一带,说是懒月生男大吉,生女则亡,即:“丫头懒月一捆草,小子懒月宝中宝。”遇孕妇懒月,法库、康平地区,娘家送鸡蛋、小米、红糖等物,母亲手做面条荷包蛋,令女服下,说可催生;庄河地区,娘家蒸馒头备供品,到亲家门上敬祀催生娘娘、送子娘娘;沈阳满族,祭拜佛托妈妈,并请萨满跳神,为女儿催生。 旧时,产妇难产者,其家人则忙活不停。但这种忙活往往是求神许愿,请神解脱。焦作市修武县一带民间,常用朱笔写一“××夫人在此”或祈福之语,悄悄贴在产妇的背上,以示催生。难产的小儿落地后,接生者在用温水为小儿洗涤时,盆内要放一把铁锁、数枚硬币和一个鸡蛋。据说这样便可“锁”住这个难产“命硬”的小儿,并保他长命百岁。盆内所放鸡蛋,让产妇吃了,也可“免”去下胎难产之苦。 常言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民间的算法九个月就算足月了。提前的就叫“抢月”,拖后的就叫“懒月”。对于抢月的孩子,有“七活八不活”的俗信,也是一种经验,即七个月出生的孩子可以养活,八个月出生的孩子就很难养活。对于不是抢月的,到了临产前的几天,孕妇的母亲就往往携带一些礼物登门看望女儿,以期女儿早日平安生产。在定陶一带,母亲常携带鸡蛋和红糖;曲阜一带的母亲则在鸡蛋、红糖外,还要带上些挂面。枣庄地区的催生很有意思,孕妇的母亲用孕妇父亲的鞋量一鞋小米带着,来到闺女家,不让闺女知道,做了小米粥给闺女喝,叫做“催生粥”。还要带十几个鸡蛋,鸡蛋的数目有讲究,叫“男单女双”,单数生男孩,双数生女孩。所以希望有个小外孙的老太太总是给闺女带单数的鸡蛋。旧时有的地方,产前当婆婆的要去庙里烧香,求送生娘娘保佑母子平安,这也是类似催生的一种习俗。 为了迎接小生命的到来,未来的奶奶和姥姥都要忙着为婴儿置备衣服、鞋帽、被褥及尿布等物品。这些准备活动在富有之家往往成为“亮家底儿”的两亲家竞富活动。特别是孕妇临产时,娘家要以此为催生礼,衣服、鞋帽、玩具,样样俱全,意在使孩子安全顺产。 临产期,孕妇的婆婆和母亲大都要到天后宫烧香,祷告许愿,特别是婆婆,要事先请来“子孙娘娘”的神马儿,供在自家的神龛前,每日三炷香,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母子平安、生产顺利。同时,要提前为孕妇预约收生婆。 怀孕足月,有催生俗。主管分娩的神有催生娘娘和送生娘娘,观音堂、天后宫、娘娘庙等庙宇大多有专室供奉。产妇的丈夫或婆婆去催生娘娘神龛前祈祷,保佑婴儿平安落地,或在家中天井内设香案求拜。产妇娘家向婿家送催生包,一般为食品和用物。苏州办“催生包”,内有毛衫(不缝边的襁褓内衣)、抱裙(小被子)、棉衣裤、斗篷及尿布等,打成一个包袱,结四系结,连同苦草(益母草)、红糖、人参、桂圆、陈米等送到婿家,到产妇床前,将包袱往床上一扔,包袱结向上,兆生女,向下兆生男。然后由婆母将催生包在产妇床上迅速打开,口说吉祥话,这样可以快生顺养。然后其他催生礼才好进门。临产时,娘家还要送两碗“催生面”,又叫“解腰面”,到婿家给女儿、女婿吃。孕妇要坐在马桶上吃,以求顺养。催生的人不能坐,否则孩子就生得慢,甚至难产。常州的“催生盘”有海参、鱼圆,或鸡块、鱼片合煮的杂烩,或红糖、红枣、鸡蛋、糕点之类。扬州的催生盘是两个朱红漆描金的托盘,一盘盛小孩子的鞋袜衣被,一盘盛小孩子的装饰品如金银锁、镯之类。如果是头胎,娘家还要接回去,当天回来,叫作“催生过街”。苏北如东催生必送红色毛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