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儿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儿歌

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歌谣的一种。一般与童谣合称为儿童歌谣。其内容大多反映儿童生活、思想感情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其形式短小活泼,用词简明、节奏明快,韵律响亮,容易记忆传唱,在游戏中常很快传播流行。儿歌的表现手法多采用拟人化、重叠、排比、夸张。流传较广的儿歌有《拍手歌》、《跳皮筋》、《小白菜》、《月亮地,明光光》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利用儿童的幼稚和儿歌易于传播的特点,给孩子们教唱一些不健康或毫无意义的儿歌,需引起师长的注意,随时加以纠正。1928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印行刘万章编的《广州儿歌甲集》,收儿歌百首。1938年上海群英书局出版赵焕筠编的《春明儿歌集》,收儿歌百首。198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文宝编选的《北京民间儿歌选》,收儿歌500首。

属民歌类,亦称童谣,小儿歌等。流行于中国各地。比较著名的如河北的《小白菜》、《儿童团》,湖北的《萤火虫夜夜红》、《丢草把》,广东的《落水天》、《三元里抗英》,北京的《对鲜花》,云南的《猜调》等等。有的反映了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有的是对儿童传授生活知识,还有的儿歌专门表现儿童的游戏活动。儿歌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欢快活泼,通俗易学。大多为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结构。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内。

包括游戏歌、事物歌、催眠歌、绕口令等。儿歌的教唱者主要是幼儿的奶奶、姥姥、妈妈和别的儿童,在当代还有幼儿园的老师。唱儿歌的场所是宅院树阴下,月光下,冬天屋内炕头上,幼儿儿童在奶奶、姥姥的看护下,儿童在游戏以及当今的幼儿园中。

游戏歌。如女童跳皮筋歌、跳方歌、抓子歌,男童的弹杏核歌,儿童均可做的拍手歌、翻饼歌,捉迷藏分班时的“点兵点将”歌等。

事物歌。是教幼儿和儿童认识并能连贯说出有关事物的歌谣。有直接说事物名称的,有只说事物特征让儿童们猜的,这便是谜谣。直接说出名称的,如流传在峰峰矿区的《十六摸》:“摸摸头,变孙猴儿。摸摸小鼻梁,变成咩咩羊。摸摸耳朵垂儿,变成小金鱼儿……”谜谣如:“村边有个獾,尾巴翘上天,麦秸吃两垛,井水喝个干。”猜者说:“窑。”出谜者说:“你说窑,咱就窑,有个东西水上漂。”猜者说:“船。”就这样可以一直连续出和猜下去。在念唱这些歌谣时,儿童不仅说出认识的事物名称,而且锻炼了口齿、韵脚、节奏等方面的感知能力。

催眠歌。哄小孩睡觉时吟唱的,声音低沉、单调,能使儿童尽快进入睡眠状态的歌谣。如:“娃娃睡,娘捣碓,姑姑扌汇篮掐谷穗。”边唱边轻拍孩子,反复几次后,孩子便睡着了。

绕口令。是让儿童练习口齿的儿歌。如:“张老六,李老六,两个老六去买肉,买了六斤六两六块肉。”“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念时逐渐加快速度,仍然要发清字音,就能达到练习口齿、读正字音、锻炼反应能力的目的。

儿歌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歌谣,创作于民间,也为民间所传播。河南儿歌内容丰富,大都蕴涵着许多生活知识、社会知识以及对丑、恶、善、美的讽刺或赞扬,而且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易于传唱,便于记忆。儿歌中如何说话吐字的歌谣多用于幼儿;识数认字、讲究卫生、游戏玩耍等歌谣则用于学前儿童。这些不同年龄段的歌谣多是长者利用闲暇时间在床头、炕上、庭院、门前以哄、逗、游戏等形式传给小儿的。孩子们往往会在吟唱儿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人生哲理的教育和熏陶。本书在家庭儿童教育中已引用了大量的儿歌,恕不再引用。

宁夏回族儿歌分为摇篮歌、事理歌和游戏歌三种。儿歌是母亲哄孩子入睡时哼唱的歌谣,事理歌是给儿童传播知识,启迪智力的儿歌,游戏歌是儿童玩耍时吟诵的歌谣。宁夏回族儿歌大都是顺口溜式的童谣,有曲调的不多,其中有一些是按方言的自然音韵咏唱的吟诵式儿歌,如“搞娃娃调”,因宁夏方言称“哄小孩”为“搞娃娃”,故名。搞娃娃调多为吟诵式童谣,其中有一些配以当地流传的小调,如宁夏南部山区回族中流传的《瞌睡歌》是用《五哥放羊》的曲调填词。还有一些曲调是代代相传的。

浙江的儿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众多,如明代的《狸斑童谣》和《燕啊燕》儿歌至今还在流传。从古到今,儿歌的传承性最明显,也最容易互相串缀,如《月亮姑姑》、《太阳呗呗》、《天上一颗星》、《火萤虫》、《麻雀娘》等等属于儿童最先接触到的事物歌,最普遍,也最多变化。同时,随着时代的演进,新儿歌也在不断涌现,如《跳橡皮筋歌》即是。

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亦称“童谣”、“童子歌”。这是人们根据儿童理解能力、心理特点所创作的韵语短歌,有成年人给儿童唱的,如摇篮曲,有教儿童们唱的,如问答歌,有儿童们自己唱的,如游戏歌。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游戏儿歌、教诲儿歌、绕口令。

游戏儿歌,即大人和小孩游戏或小孩和小孩游戏时所唱诵的歌谣,增添孩子们的兴味。如《撂手巾》:“撂手巾,撂手巾,轻轻撂在你后身,大家不要打‘电话’,快跑快跑捉住他。”做此游戏时,大家面朝里蹲成圈,儿童甲手拿手绢在圈外边奔边唱,悄悄地把手绢丢在儿童乙身后,继续边奔边唱,如果乙发现不了,甲在转一圈后抓住乙,乙为输,给大家唱首歌或做个滑稽动作。如果乙发现后,则拿上手绢追甲,甲快跑至乙的位置蹲下,乙为输,如乙能追上甲,则甲为输,输者被罚唱歌。大大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教诲儿歌偏重于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启发儿童的智慧和想像。如《小钩钩》:“小钩钩,铁打的,爷爷是个骑马的。我在院里玩耍哩,爷爷叫我喂马哩。爷爷掉了铜烟袋,我给爷爷捡起来。”教给儿童从小尊敬老人,热爱劳动。

绕口令又叫 “急口令”、“拗口令”,将许多双声叠韵词汇组合成韵语,故意使儿童不易念诵,却能锻炼说话能力,念诵对了,大家夸赞,念诵错了,哈哈大笑。如“开开门,走六步,碰见六叔和六舅。好六叔,好六舅,借我六斗六升好绿豆。送送夏,打打秋,再还六叔六舅六斗六升好绿豆。”这是流传在晋南一带的绕口令,当地方言,“六”、“绿”都发“陆”音,说快了很容易说错。

山西群众把歌谣称做 “山歌”、“山曲”、“野调”。“山曲本是没梁的斗,多会儿想唱多会儿有。四方炉台安得一口锅,山曲虽小意思多。”山西的歌谣异常丰富,号称“民歌的海洋”,但大都短小,较长的民间叙事诗、民间抒情诗数量不多,有的已衍化为曲艺或小戏。已经编定的《中国歌谣集成?山西卷》,大约收各类歌谣1500首,是山西歌谣的总汇,并附有采录者情况及著名歌手简介,极具研究价值。

儿歌在青海地区流传广泛。以回族为例,儿歌有游戏儿歌和教诲儿歌两种。儿童游戏时,或蹦或跳,或拍着巴掌,摇着头,吟唱着特定的儿歌,使游戏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如《翻油饼》:

   翻,翻,翻油饼,麻雀儿扎的红头绳。

   你擦胭脂我搽粉,天上掉下来个油骨朵儿我俩啃。

   骨朵签儿卡下了,阿訇奶奶的大炕上巴(屙)下了;

   碟碟儿里搁下了,箱箱儿里攒下了。

这些儿歌生动活泼,充满童趣。而《没娘娃》却听着惹人爱怜,甚至会在心头涌上一丝淡淡的惆怅:

   月亮月亮月牙儿,阿妈养了我俩儿。

   亲娘殁掉了,后娘折道(折磨)了。

   我给阿爷说,阿爷是个背耳朵;

   我给我的阿大说,阿大是个怕老婆;

   我给我的哥哥说,哥哥放了一个屁,胀了一肚儿气。

汉族儿歌也很多,玩踢脚板游戏时唱的有:

   踢、踢,踢脚板,老娘过来缓三年,

   三年满,跳花涧。金趾儿,银趾儿,尕――儿,马――儿,

   蜷掉你的一只儿。

谁家小孩哭时,大家就笑他:

   哭皮胎!

   哭皮胎笑笑,脸上挂着个尿泡!

   尿泡烂了,哭皮胎笑了!

走进青海农村的村头街尾,时常会看到天真的儿童们玩着游戏,用稚嫩的声音唱着儿歌,老汉们则蹲在墙根,抽着旱烟,乐呵呵地望着热闹的孩子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