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代戏曲作家群及其辉煌业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代戏曲作家群及其辉煌业绩分类:【地域文化】 元代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统一政权。在空前广袤的疆域中,蒙古贵族统治者实施着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高压政策,读书人社会地位极低,当时有“九儒十丐”的说法。知识分子沦为社会下层,却使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之类的俗文学蓬勃发展,杂剧、散曲的创作竟致成为一代文学主流,涌现出一大批声名卓著的戏曲作家。在元曲作家中,山西作家格外引人注目。王国维在本世纪初已注意到这一点,他说:元代剧作家在“北人之中,大都之外,以平阳为最多,其数当大都之五分之二。按《元史?太宗纪》:(太宗八年)‘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至世祖至元二年,始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则元初除大都外,此为文化最盛之地,宜杂剧家之多也。” ③ 现在学术界对此又有进一步认识。有学者认为,“北杂剧的繁荣可分为平阳时期和大都时期。金代中期至元代前期为平阳时期,戏曲活动的中心在平阳”。 ④ 如果此说无误的话,那么,山西的平阳地区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就更显重要了。 上述观点也是依据戏曲作家分布的情况立论的。论者认为,金元时期,山西的戏曲以平阳为中心,向北、向东辐射,且影响到外省各地。元代的山西剧作家依地域形成南部、中部、北部3个创作群体。南部作家群有关汉卿、石君宝、于伯渊、赵公辅、李行辅、狄君厚、张择、郑德辉等8人;中部作家群有白朴、李寿卿、刘唐卿、乔吉、李务、罗贯中等6人;北部作家以西京(今大同市)人吴昌龄为代表。南部作家群受平阳地区深厚戏曲传统的熏陶,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代表人物关汉卿、郑德辉等,是北杂剧平阳时期的执牛耳者。从另外的角度看,历来有“元曲四大家”的说法,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德辉,其中关、白、郑三人均为山西人;有“元代四大爱情戏”之称,为《拜月亭》、《西厢记》、《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拜》剧为关汉卿作品,《倩》剧为郑德辉作品,《墙》剧为白朴所作,并有《西厢记》第五本系关汉卿续作的说法。 ① 由此同样可以反映出,山西实为元杂剧重镇。 关汉卿自来被列为元曲第一家。他的籍贯有大都和解州两说,有人推断,解州为原籍,大都为寄籍。 ② 他出身于医户人家,后来改业为优人,且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他与不少杂剧作家是好友,经常与文人们切磋剧本,是当时书会和编剧队伍的核心人物;他又精通音律,熟悉舞台表演艺术,同民间艺人亲密无间,时或亲自粉墨登场,是梨园的领袖,杂剧的班头。他的多才多艺、风流倜傥,自己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散套中有过描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坨,会围棋,会双陆。”他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间语言和民间艺术,更时时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体验市井平民的酸苦悲辛,因而在笔下能涌出时代的脉动,展现广阔的社会现实,形象地反映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寄寓自己忧世伤生的情怀和向往光明、正义的理想追求。 关汉卿一生除散曲外,创作了67种杂剧,今存有18种。其中有古代悲剧的典范《感天动地窦娥冤》,将黑暗的社会和黑暗的政治浓缩在一个不幸的弱女子的遭遇中,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六月天下大雪的情节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控诉;有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同命运抗争的喜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对受欺凌的风尘妓女寄予无限同情,描写勇敢机智的妓女赵盼儿的侠肠义胆,把妓女摆脱厄运谱写为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充满全剧的喜剧情节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构思;还有民族气节的颂歌《关大王单刀会》,通过改编历史题材抒发民族压迫下的愤懑,借三国故事高扬民族气节,以蜀汉代表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特地把“关云长”称为“汉云长’,说他倒不了“汉家节”,形象地刻画出一位汉民族的英雄人物,其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成为当时汉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关汉卿所作杂剧,可以称道的远不止上述几剧,而且他的剧本结构合理,情节的进展层次有序,非常适合舞台演出,特别是语言生动朴实,珠玉天成,极富艺术表现力。他的代表作品世代相传,家喻户晓。1958年,他曾被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为全人类所纪念。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法、德、日、俄等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 白朴原籍朐州(今山西河曲),在金末的战乱中,为其父的好友元好问收养,自小在杰出诗人元好问的教育培养下成长。他深受元好问的影响,不愿出仕元朝,元统一后,迁居到南方,日常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作为消遣。他虽然出身世家,又师承名家,却能接近倡优,撰写戏曲。他的散曲在元代就享有盛名,为元初散曲创作的大师。他一生共创作16个剧本,其中的《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即今广为流传的梁祝戏曲的最早剧本,可惜该剧本没能流传下来。今存有《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3个剧本。 《梧桐雨》被认为是白朴的代表作, ① 该剧系描写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删去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仙境幻觉,却写唐玄宗回长安后日夜思念杨贵妃,雨打梧桐,惊醒秋梦,旧事萦怀,悲不自禁。全剧结束于此,悲剧气氛相当浓厚。剧中李隆基唱:“你文武两班,空列些乌靴象简、金紫罗役。内中没个英雄汉,扫荡尘寰”。借以抒发作者国破家亡的悲苦,指责昏聩无能的朝臣。 《墙头马上》与《东墙记》都是爱情喜剧。《东墙记》与《西厢记》情节结构近似,剧名也似有意与《西厢》争胜。 ② 《墙头马上》则是四大爱情剧之一,该剧描写青年男女裴少俊和李千金的恋爱故事,致力于铺张突破封建礼教的情节,热情讴歌自由恋爱的美好追求,艺术构思巧妙,喜剧风格突出。尤其是女主人公李千金的形象,“可以算得上元杂剧里追求爱情幸福最大胆的女性。她虽然出身名门贵宦,却丝毫也容不得封建礼教的拘钳,对于她一见倾心的恋人,她敢于主动去爱,为了婚姻的美满而进行抗争,更可以不顾一切地以私奔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婚姻自主。和《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拜月亭》里的王瑞兰、《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3个姐妹形象相比较,李千金的反叛精神更强烈”。 ③ 从这个形象中,即能了解白朴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 郑德辉,名光祖,山西平阳人,曾为杭州路吏,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杭州。他为人正直,名气很大,当时的闺阁妇女都知道他,艺人们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一生撰写过18个剧本,今存8种,《倩女离魂》为代表作。《倩》剧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其情节之新奇,戏剧效果之强烈,堪称独步。作者为了强调在封建礼教束缚之下追求爱情幸福的艰难,选择了离魂的情节,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少女追求爱情的精神拟人化,让离魂解脱现实的羁绊去追求幸福,完成反抗封建婚姻的主题。这一艺术性创造,对后代深有影响,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就借鉴了这种艺术手法。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山西剧作家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自是三晋大地“钟灵毓秀”,展示出山西这块厚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以及它滋养熏陶的丰功伟绩。在山西发现的元代戏曲文物,可以说明剧作家群体成长的社会环境。现在保存完好的元代舞台有8座:临汾魏村三王(牛王、马王、药王)庙至元二十年(1283年)戏台,临汾王曲村东岳庙元初戏台,永济董村二朗庙至治二年(1322年)戏台,翼城武池村乔泽庙泰定元年(1324年)戏台,临汾东羊村东岳庙至正五年(1345年)戏台,翼城曹公村四圣宫至正年间戏台,运城三路里村三官庙元代戏台,石楼殿山寺圣母庙元代重修戏台。这是元代舞台实物的硕果仅存,不但是建筑史上的珍宝,更是戏曲史上的拱璧,为元代平阳地区的戏曲繁荣情况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更有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内南壁东侧保存至今的一幅元代戏曲壁画,画上横额楷书“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泰定元年四月”。画宽311厘米,高411厘米,连画上横额总高524厘米。画面上共绘演员8人,场面人员3人,女性演员4人,男性演职员7人。据学者考证,壁画所绘人物形象,当为元剧中无名氏《须贾大夫范叔》一剧第四折。 乐队所持乐器有大鼓、拍板、笛子。这幅壁画逼真地表现了元杂剧上演的情形,使我们在600多年后尚能一睹当时盛况,其价值如何就可以想见了。然而无独有偶,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原有一座元代戏台,庙在抗战时拆毁,戏台前两根石柱今存,上刻“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大德五年三月清明,施钱十贯”。所谓“尧都”,即指“尧都平阳”。张德好与忠都秀留下的印迹,使我们得以知道元代平阳地区民间艺人活动的情况,更看到了剧作家群体得以产生的深厚社会基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若没有如此丰富的戏曲文物,众多的戏曲作家及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反而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将其纳入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 洪洞广胜寺元代戏曲壁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