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宝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货币名称。五代晋石敬瑭铸钱名“天福元宝”,宋代有“淳化元宝”。元忽必烈时,以库银为元宝。民间习称银锭为元宝。银锭是古代民间自由铸造的银块,种类不一。元宝只是银锭中的一种,形似马蹄,又称马蹄银。作为吉祥物,银锭均作元宝形。银锭是中国传统“八宝”之一。锭谐音“定”,与其它吉祥物组成“必定如意”吉祥图案。元宝首字与“三元”本合,三个元宝构成的纹图称“三元及第”。在吉祥年画中亦多见其形象。 ①古钱币名。因唐“开元通宝”误读作“开通元宝”而得名。最早使用“元宝”这一名称者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史思明在洛阳铸之“得一元宝”和“天元宝”。“元宝”两字前常冠以年号、朝代等,铸在币面,如唐代宗时有“大历元宝”,后晋出帝时有“天福元宝”,北宋太宗时有“淳化元宝”、徽宗时有“圣宋元宝”,南宋理宗时有“大宋元宝”,清末所铸铜元上曾用“光绪元宝”。唐宋两代元宝铸造较多。②旧时较大金银锭。两头翘起中间凹下,银元宝一般重五十两,金元宝重五两或十两。 ①中国古钱币的一种名称。因唐的“开元通宝”误读作“开通元宝”而得名。“元宝”两字前常冠以年号、朝代等,铸于币面。以唐宋两朝铸造较多。最早称“元宝”名的钱币是“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在洛阳所铸。后有代宗时的“大历元宝”(769年铸)。前蜀有“通正元宝”(916年铸)、“天汉元宝”(917年铸)、“光天元宝”(918年铸)、“乾德元宝”(924年铸)、“咸康元宝”(925年铸),后晋有“天福元宝”(938年铸),北宋有宋太宗的“淳化元宝”(990年铸)、徽宗的“圣宋元宝”(1101年铸),南宋有理宗的“大宋元宝”以及元初的“中统元宝”等。清末所铸铜元曾用“光绪元宝”、“宣统元宝”。②旧时铸成马蹄形的金银锭。银元宝,也称“宝银”、“马蹄银”。作货币流通,以重量计算。银元宝每只重约五十两,多由各地银炉铸造,上面铸有银匠姓名及铸造日期、地点。重量成色各不相同。清中叶后,元宝须经公估局鉴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如“二七宝银”流通于上海,“二四宝银”流通于汉口,“二五宝银”、“二六宝银”流通于内地各省市。金元宝一般供保藏,极少流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