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分类:【地域文化】 对孔子的经济思想,过去人们重视不够。有权威人士认为“孔子对经济问题的言论不仅很少、很零碎,而且往往自相矛盾。并且没有构成什么完整的体系,它只是孔子政治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延伸。” ① 说孔子的经济言论不多,近乎事实,但说他没有完整的体系却未免片面。从孔子对经济的言论不多,但是极为精辟而有层次的论述来看,其经济思想是有体系的,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他承认人都有物欲,都想过富与贵的生活。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他的态度是:“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孔子的经济思想是建立在对人有物欲这个认识基础上的。 其次,孔子虽然不懂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更不懂二者的辩证关系。但是,在论述经济问题时,总是把经济放在第一位。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有人把这段话概括为“庶、富、教”,或“先富后教”,是肯定其先后次序的。这两段话中的“食”、“富”,讲的是经济问题,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还有孔子极重礼仪,特别是丧祭礼仪。他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礼仪放在军国大事之前。但与经济问题放在一起讲时,就把经济放在了首位。《论语?尧曰》载: 所重:民、食、丧、祭。 他的这些论述,都是符合经济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的基础的道理的。当然,这不是孔子的发现,早在孔子以前,管仲就有很明确的论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经济发展了,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富国强兵,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准,从而取得人民的信任。经济问题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基本的问题。 再次,孔子把“富民”、“足食”放在了经济问题的首位,其出发点固然有为社会安定、统治者长治久安的一面,但是其中的古典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很突出的。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爱人首先要考虑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允许人们有一定的合理的物质利益要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使人们的生活过得好一点,富一点,受点教育,有点精神生活。怎样满足人们的利益要求,使民富呢?一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二是省刑、薄敛;三是厚施济众,使民以时。这三个方面是统一的,相辅而相成的。发展生产首先要保证劳动者的时间,特别是季节性强的农业,就要“使民以时”。他说: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 他很赞赏子产的“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主张为政者要宽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要“节用爱民”,减轻人民的负担。《说苑?政理》载: 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在生产力不高的古代,减轻赋税和徭役是发展生产、使民富裕的重要条件。因此,孔子极力反对过重的剥削。他的学生冉求为季氏家臣,季氏比鲁国国君都富,而冉求还“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为此而翻了脸,招呼他的弟子说:“(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其态度是那样坚决和鲜明。 最后,孔子有一定的商品意识,对经商是支持的。他的高足子贡,就是著名的大商人。孔子对子贡的经商活动是肯定的。《论语?先进》载: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回是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德行第一。孔子认为他德行可以了,但经常受穷;赐是端木赐即子贡,他不受命运的摆布,去做生意,猜测行情,屡次猜中,因此,发了大财。孔子语中对子贡充满了褒奖感情。 鲁国大夫臧文仲在自己的辖区设了六道关卡,以征收过往客商的税。孔子认为他阻碍商品流通,是不仁不义,极不可取的。而对齐国管仲曾采用的“关市讥而不征”的做法,则极表赞扬。 子贡有一次问孔子:“有美玉如斯,韫 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孔子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孔子把自己比做商品,待贾而沽。 孔子主张富民,利民,要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但是又反对“放利而行”,说“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也就是说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会招来怨恨,主张追求利益要讲手段,合于仁义,不能“为富不仁”。这方面他有很多的论述。他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很明确,利益是可以追求的,但要得以其道,要合乎“义”。什么是义呢? 《礼记?中庸》云:“义者,宜也”。手段正当,恰到好处。如劳动所得,就应该,就合于义合于道。诈骗、投机、偷盗、抢劫、受贿、巧取豪夺等得来的利益,就是不义之利,靠这些手段发财,就叫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是不能要的。所以他强调:“见得思义”(《季氏》),“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宪问》)。尤其是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更要考虑如何处理才合于义,才有利于全局,处理恰当就合乎义,处理不当,就是不义。如果有利于全局,个人做点牺牲,从根本和长远来看,对个人也是有利的。因此,义和利是辩证的统一。义是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孔子强调义,正是从这一点考虑的。因此,他有时把义看得比个人生命更重要。如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国家、人民或他人生命遇到危险之时,是见义勇为,宁可牺牲自己,也心甘情愿,还是见死不救,置民族国家危亡于不顾,苟且偷生?这是判断一个人是义与不义、是君子还是小人的分界线。所以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既然义是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个人利益就要服从于义。有了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就有了保证。故孔子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左传?成公二年》) 有人认为孔子“重义轻利”,把义与利对立起来,是缺乏深入全面分析的。从以上分析看,孔子的义、利观是统一的。义和利是不可分割的,只是他轻视个人私利,损害全局利益的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不正当的利益追求。这在今天和今后都是应当大力提倡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