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合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合髻又称“结发”、“束发”是中国古代婚姻中传统的习俗之一,主要在汉族中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他的著作中记载这种合髻习俗时说:“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 ‘合髻’。”(《东京梦华录·娶妇》)清末,这种婚姻习俗已逐渐废止。 合髻中国古代婚礼仪节。又称“结发”。《礼记·曲礼》: “女子许嫁,缨”。“缨”是一种丝绳。女子许配人家以后,便用它来束发,以表示她有了夫家: “示有从人之端也”。直到她成婚时,那条丝绳才由新郎亲手从她的头发上解下来,即 《仪礼·士昏礼》中说的: “主人(新郎) 入,亲脱妇之缨。”这个仪节就叫合髻或结发。汉、唐诗歌中,多有描写此仪节的诗句,如曹植《种葛篇》: “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重”。杜甫《新婚别》: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唐代中、后期,合髻由婚前系缨、成婚时脱缨变成新郎新娘各剪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唐代女诗人晁采《子夜歌》: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诗中描写的剪发、绾发细节,就是 “合髻” 仪式。唐代后,合髻婚仪更是风行一时,不仅民间,而且“公卿之家,颇遵用之”。宋代的合髻礼,《东京梦华录·娶妇》有详细描述: “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 直至明代,这种以剪下少许头发作为婚姻信物的仪节尚在流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