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秦时期中原的教育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先秦时期中原的教育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一)夏
中华民族历史进入阶级社会,最早的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镇),其统治中心便是中原地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文字已经产生,至夏朝建立后更加完备,学校教育也随之产生。故《孟子?滕文公上》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礼记?王制》也称:“序,夏后氏之序也。”这里的校、序、庠都是指的学校,其中的序,在夏代指习射之所,军事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史称“夏后氏以射造士” ① 。因为重视教育,就特别尊重那些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年长者,《礼记?王制》所谓“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即指此,这也是养老敬老的教育。夏王朝还改有虞氏养老以宴饮的做法为飨礼,要求“体荐而不食,爵盈而不饮,依尊卑而为献,取数毕而己” ② 。很显然,尊卑等级的伦理观念己成为养老之礼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夏代的校,一般指乡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明人伦”(《孟子?滕文公上》)“教民以义” ③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己” ④ ,可知夏代的乡学以纲常伦理的道德教育为主。而与此对应的国学,分作东序和西序,说明学校教育在夏代已经开始,而这些学校又无疑都建在统治中心,因此,夏代的教育文化实际上也是中原地区的教育文化。 (二)商
商王朝的建立者最初活动在豫东一带,灭夏后向西、向北发展,达到今天的豫西、豫北一带,仍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活动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在商朝时期,文字已被大量使用,学校教育更加发展。安阳出土的大批甲骨上,刻有不同的单字4000多个,与今天的汉字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因为文字已经完备,故《尚书?多士》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书籍也已出现。当时主要的文化人士是从事占卜降神活动的巫,他们除具备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识外,还深通天文、历法、医药、政治、哲学、艺术,故大多也兼任教师之职。如一个叫巫咸的人是商代著名的“传天数者”《史记?天官书》,“格于皇天”的伊尹又是商王太甲的师保。在安阳出土的甲骨上,学校的“学”字已有多种写法,其最通常的一种作“”和“介”三个部分。其中“爻”是卜筮时用的象形符号,在这里表示学校教学的内容是卜筮之术及其他宗教知识;“ ”代表教与学的活动,“介”指教与学的场所。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大学”、“庠”的名称,说明商代已有教学活动,这在教育发展史上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事情。甲骨文中还对建学地点、上学日期、教学内容等与教育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记载,如甲骨《京人》60有“乍学”的字样,意即修建学校;甲骨《契》717有“学于入”的记载,意即建学于入(芮)地;甲骨《龟》2?25?9有“学”之语,是不间断上学的意思,说明商代学校授课已具有连续性。由于教育发达,不仅本国子弟竞相入学,即使是邻国子弟,也都前来学习军事和舞蹈。 (三)西周
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教育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被封于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都建有“大学”,因半面临水,被称为“ 宫”或“泮宫”;而遍布中原各地的乡学,分别被称为家塾、乡校、州序、觉庠,说明学校教育已遍及城乡各地。当时学生们入学的年龄,入家塾者一般较小,其他各类学校一般在13岁左右。当时的学校教育还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入正式学校者要有贵族身份,进入大学则更是“王太子、王子”等高级贵族子弟。管理这些学校的,首先是太宰兼掌,其下由大司乐负责国学,大司徒负责乡学。学校开学时要举行敬学重道的释菜典礼,学习内容书、数、礼、乐无所不包。对于不服管教的学生,还规定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至于对普通民众的教育,则由官府负责,亦即所谓的“学在官府”。“是居官之人,亦即教民之人也” ① ,各级官吏兼有向百姓推行教化的任务。这也是夏商周三代所共有的特点。 (四)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东周王朝首都的洛阳,自然是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但由于春秋战国是一个分裂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奴隶主贵族对文化的垄断不断被打破,出现了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私学骤兴、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原地区的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飞跃。早在西周时,商纣王的庶兄微子被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使之延续商朝的香火,故这里保留了较多的殷商文化。宋国南边的邻国楚国,自周敬王时王子朝率大批官僚及文物典籍逃到这里以来,文化教育迅速发展,慢慢代替了早已衰败的周王室文化,成为又一个文化教育中心。故今中原地区东部和东南部在当时是文化和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此后,宋国贵族的后裔孔子在鲁国创建了儒家学派,墨子在宋国建立了墨家学派,老子在楚国建立了道家学派,三派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儒、墨两家,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无不广招生徒,聚众讲学,把文化发达的宋鲁两国变成了学子汇萃之地。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地区东部、东北部、东南部一带,不仅是中原地区的文化教育重心,也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朝统治势力的崩溃,教育也从被垄断的地位走向社会。当时的史籍《左传》形象地记载了这一现象,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文化教育开始成为黎民百姓也能享受的事情。至春秋末年,中原各国又兴起了养士制度,在晋国执政的赵襄子一日就破格提拔中牟县(今河南鹤壁西)庶人出身的士中章、胥已为中大夫,结果“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庶人通过受教育有了文化,有了文化后又可以被养士做官,极大地刺激了他们从学的积极性,这是当时中原居民努力向学的突出事例。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们也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如郑国在子产当政时“不毁乡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卫国在卫文公时亦“敬教劝学”(《左传?闵公二年》)。至于私家所办的学校,墨子当初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后来自成一派,创建自己的私学,打破了商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遂使“墨子之学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教育兴盛,文人士子也增多起来,他们在列国纷争的形势下,“士无定主”,在中原各国的发展和变革中起了重要作用。战国时的魏文侯礼贤下士,用李悝、吴起、乐羊等人为将相,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禽滑厘等人为师友,这些都是出身于下层的士人。而 卜子夏既事魏,又带来了大批学生,甚至还当了魏文侯的老师。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无忌,在大梁(今开封)大兴养士之风,“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史记?魏公子列传》),足见中原地区士人之多,而这正是教育繁荣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教育的特点各有不同。如“卫国之教,危傅以利”(《管子?大匡》),韩“刑名之书生焉”(《淮南子?要略》)。由于各国教育重点不同,从学之人或为法家,或为墨家,或为道家,各有自己的学派。如卫人卜子夏初学于孔子,孔子卒后由卫到魏,任魏文侯师傅,转攻刑名之学,同他的学生李悝、吴起等人,一跃成为前期法家。宋人宋钎初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后来与他的学生尹文一起周行天下,成为早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些士人为了达到济世救民的目的,常不顾个人得失上说下辩,推行其道,活跃在中原各国。如李悝、吴起等人还当上了将相,实行变法,富国强民,为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由于地处各王朝统治中心,文化教育也较其他地区繁荣兴盛。这里不仅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文字,而且还孕育了对中国教育文化影响极为深远的儒、道、墨诸家文化。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原地区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诞生教育文化的摇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