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秦至魏晋桥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先秦至魏晋桥梁分类:【传统文化】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就已有堤梁式的过水桥和简单的独木桥。先秦时期,出现了竹索桥和伸臂木梁桥。晋代在庐山已建有虎溪石桥。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桥梁建筑具有一定水平。中国古代早期桥梁种类主要有浮桥、溜筒桥、索桥、栈道桥、梁式石桥、伸臂木梁桥、踏步桥等等。浮桥古时候称为舟桥,它是用船渡河的发展,又是向建造固定式桥梁的过渡。舟桥的起源很早,传说,商时姬昌为迎娶商王帝乙之妹曾在渭水上搭起了浮桥,可惜迎亲完毕,桥也便拆了。公元前541年,秦公子嫘投奔晋国,在临晋关附近的黄河上曾建造了一座大浮桥。东汉光武帝时,在讨伐割据四川的公孙述集团时,在现在的宜昌和宜都之间架设了长江上的第一座浮桥。秦代以后,凡是因军事上的需要而架设的浮桥,不再用过就拆,而成为相对永久的桥梁。当然,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国古代早期所建的浮桥至今都已不存。中国古代早期最有名的浮桥当推朱雀桥,东晋时建于今南京市秦淮河上,位于中华门内镇淮桥稍东处,因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而声誉鹊起。如今桥虽不复在,但寻其遗址者仍络绎不绝。溜筒桥是利用藤条、竹篾等材料创造的索桥,如麻网桥、藤网筒桥等。据专家考证,最早的藤索桥是人类在猿猴过河的启示下建造的。溜筒桥是索桥的前身,至今在我国云南等省少数民族地区仍可见溜筒桥的存在。古栈道桥是架于悬崖陡壁之间的木结构形式,是木梁桥的最早形式。战国时期,秦国为开发四川就修建过栈道桥。西汉时期为战争和交通需要在全国各地所建的栈道桥更是不在少数。我国最早的铁索桥在西汉年间即已出现。据记载,刘邦大将樊哙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在陕西褒城马道驿寒溪上,修建了一座铁索桥――樊河桥。相传,东汉时,在云南景东地区的澜沧江上也曾修建过一座铁索桥――兰津桥。到了明朝,桥虽不存,但在桥梁跨江处,“穴石固铁”的遗址犹存,冬季水清时,还能看到铁环。我国古代早期伸臂木梁桥的建造最迟起源于三国末期,魏国大将军邓艾在进兵蜀国的战役中,偷渡阴平白水江(今甘肃文县)时通过的阴平桥,就是一座伸臂木梁桥,现存的桥是清光绪八年的遗物。据载,东晋时在甘肃一带建过不少类似的伸臂独木桥。虎溪桥大约是现存最早的石桥,其桥位于庐山西北麓东林寺山门前,建桥时间当不晚于西晋。虎溪桥因“虎溪三贺”的传说和李白《别东林寺僧》“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须过虎溪”的诗句而闻名。除此之外,我国古代早期桥梁种类中还有跨水桥、竹索桥等。跨水桥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山西赵城土桥,建于公元前475年。西安灞陵桥是遗留至今最古老的跨水桥,建于汉代,是一座有几千年历史的古桥梁。1957年改建成现在的混凝土结构的公路桥和由钢梁组成的铁路桥。早期的竹索桥可以都江堰上的珠浦桥为代表。此桥战国时期由李冰父子主建。现在的珠浦桥已经宋、清两代按旧桥式样重修。早期的桥梁结构较简单,但其多样的种类和各异的结构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早期桥梁建筑具有一定的构造技术和施工工艺,它为我国后代桥梁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可资的借鉴,在中国桥梁建筑史和中国桥梁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