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分类:【文化精萃】 佛教典籍。简称《巡礼记》或《入唐巡礼记》。日本僧人园仁撰。4卷。以日记的形式,记述起于开成三年六月,止于大中元年十二月这一时期的活动见闻。内容涉及作者居唐时所见的各地风俗人情,社会经济状况,遣唐使入唐的组织、活动情况,新罗人在唐的地位、宗教活动等。作者亲身经历了武宗毁佛事件,所记载的事实,更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此书在日本流传较广,国内罕见。 圆仁,日本佛教史尊称“慈觉大师”,是日本天台宗第三代祖师。唐文宗时来华留学,在华稽留十年,唐宣宗大中初年回国,为日本平安时期“入唐八家”之一。他一生著书颇多,而留于后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四卷,成书847年,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珍贵文献,被日本学术界奉为“东洋学界至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与我国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世界三大旅行记。 圆仁俗姓壬生氏,日本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794)生于下野国的都贺郡(今 木县)。 自幼丧父,九岁时开始由兄长教授经史。后就学同郡大慈寺鉴真和尚第三代法孙广智和尚,专修佛典。十五岁时,去往滋贺县比睿山拜日本天台宗创始者最澄为师。此后,一直追随最澄左右,修学天台止观大法。二十一岁时在东大寺戒坛受具足戒,二十四岁由最澄授圆顿大戒和传法灌顶。圆仁生性聪敏、勤勉好学,学绩优秀,为同辈中的佼佼者,颇得最澄的赏识与钟爱。据说,当门徒请教止观学时,最澄往往推举圆仁讲授,自己则侧立一旁细听,对他的学识甚为满意。后最澄在山上设四种三昧时,令圆仁建常坐三昧堂(后来的文殊楼院)。822年最澄圆寂后,圆仁遵最澄的本愿,住常坐三昧堂内,一心修行一行三昧。他本打算深锁山门十二年,由于众山僧的强烈请求,而改变初衷,结束了已达六年的闭居生活,担当起开坛弘法的重责。四十岁时,因身体原因,圆仁在山上北部的幽净之处隐居修炼三载,建横川首楞严院的根本如法堂,著写了《根本如法经》。 日本仁明天皇承和元年(834),组成了以参议藤原常嗣为遣唐使的第十八次遣唐使团。因睿山众僧的拥戴和举荐,圆仁获选人唐请益。翌年七月从难波出发,因遇险船破,中途返回。837年七月第二次西渡,又遭逆风未成。承和五年六月十三日(838)圆仁四十五岁时,第三次解缆,在海上飘泊二十余日,终于同年七月二日抵达准南道扬州府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大使获准入长安,圆仁申请巡礼五台、天台圣迹而留扬州开元寺待敕许。此间,向宗睿学悉昙,求得经论章疏一百二十八部一百九十八卷,胎藏金刚两部曼荼罗、诸尊坛像、高僧真影及舍利二十一种。但其巡礼圣迹的愿望未能实现,他只得遗憾地随使团踏上归途。行至海州东海县时,圆仁和弟子惟正、惟晓、水手丁雄万等潜行登陆,被官府查觉受到点检。正巧遣唐使第二船行至海州沿岸,圆仁一行随船来至登州府地。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有一法华院,新罗人张宝高所建,当时有僧人三十余名。圆仁听说后,即离开遣唐船,投奔此寺,住一年有余,继续申请巡礼五台等圣地。他于开成五年(840)3月5日所写的奏章言道:“本心志慕释教,修行佛道。远闻中华五台等诸处,佛法之根源,大圣之化处;西天高僧,逾险远投;唐国名德,游兹得道。圆仁等旧有钦羡,涉海访寻,未遂宿愿。……今欲往赴诸方,礼谒圣迹,寻师学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言语真切,感情炽烈。节度使张?被圆仁巡礼圣地的热诚所感动,经斡旋,圆仁终于获准巡礼五台山。开成五年四月,他迫不及待地向梦魂萦绕的圣地出发,经一个月跋涉,抵清凉山麓。他伏地遥拜,想到宿愿已果,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在山中居留的五十余日中,圆仁巡礼各台,参谒玄鉴、志远等名师,呈带来的延历寺三十条疑义请教,抄录天台典籍,得书三十四部三十七卷,并撷五台山十石留作纪念。七月,他拜别灵山,西向长安。八月抵大唐京都。唐皇诏敕住资历寺,先后从大兴善寺元政、青龙寺义真学两部秘法;随法润学金刚戒,由玄法寺法全受胎藏仪轨;从醴泉寺宗颖习圆教止观的玄旨;并跟宝月三藏重学悉昙,口受正音,得经论四百二十三部五百五十九卷,胎藏金刚两部曼荼罗、诸尊坛像、道具二十一种。圆仁已留学数载,便上书功德使请命归国。时适武宗开始毁寺驱僧之举。会昌五年五月,圆仁被命还俗,得到归国机会。临行时,曾任御史中丞、信士杨敬之和左军中尉押衙李之佐为之饯行,赠衣物、佛像、经卷等,并请圆仁留下纳衣、顶戴,以慰离绪。唐僧栖白赠诗文抒惜别之情。圆仁携求得经卷章疏传记共五百八十五部七百九十四卷,于847年乘新罗船回归故土。 归国后,圆仁继承了最澄的遗志,大力弘扬大乘戒律,并得到文德、清和诸天皇的宠遇。他为镇护国基,仿唐制设皇帝本命道场;于睿山设灌顶点和总持院;为完成先师未竟的事业,又在睿山建文殊楼院、定心院、法华三昧院、常行三昧堂等,睿山殿堂一时达到鼎盛。而文殊楼则以携归的五台山土石奠基,并将五台山的念佛三昧用在比睿山,在常行三昧堂内始修常行三昧,倡净土念佛法门。可以这样说,日本天台宗创于最澄,而圆仁为隆兴大成者,比睿山的基础在圆仁时逐渐巩固。 854年,圆仁被推举为延历寺第三代座主。他治理掌管睿山十年后,于864年圆寂,享年七十一岁。清和天皇赐谥号“慈觉大师”。 圆仁擅长著述,有《金刚顶经疏》、《苏悉地经略疏》、《显扬大戒论》等近百部著作,大大丰富了日本天台宗教理。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为代表作,是他入唐求法、历尽劫波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又是一部有极高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影响深远的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全书约八万字,分成四卷。第一卷主要描述随遣唐使西行入唐的曲折艰辛、踏上唐土滞留扬州期间受学于开元寺以及巡礼五台未获准而辗转抵登州牟平县的情况。第二卷记述了留住登州赤山法华院以及终抵天台宗圣地五台山一路的辛苦和求法情况。第三卷详述了巡礼五台山各处灵迹,参谒名师、受学天台、密教、悉昙以及西诣长安的经历和见闻。第四卷讲述了遭遇会昌灭佛法难、携经卷归国和与故知依依惜别的情景。全书体裁为日记体,时间跨度自日本承和五年六月十三日至承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即838年至847年,相当中国唐文宗、武宗、宣宗三代,共计九年零七个月。地涉广域,相当今日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七个省份。 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两国僧人置生死不顾,泛海东征或西渡,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求法行记》中详细记载了日本遣唐使的组织、入唐使船的构造、中国大陆沿海的地理及海上交通状况。卷一记,承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涛波高猛,船泊卒然陧升海渚。乍惊落帆,桅角摧折两度。东西之波互冲倾舶,舶随涛漂荡。东波来,船西倾;西波来,东侧,洗流船上,不可胜计”。七月二日“舶沈居泥,不前不却。爰潮水强遄,掘决舶边之淤泥,泥即逆沸,舶卒倾覆,殆将埋沉。人人惊怕,竞依舶侧,处处结绳,系居待死”。七月十三日“自初漂着以来,蚊紊醵啵?浯笕缬?保?巴慈缯氪蹋??约栊痢薄!叭撕2痪茫??忠蝗舜酉任圆。?曛账廊ィ???韵??坡浜@铮?娌?魅础!?承和六年四月十六日“今日始主水司,以水仓水充舶上人;官人已下,每人日二升;?从已下水手已上,日每人一升半”,十八日“改食法,日每人继一升水一升”。仅从上述摘录的寥寥片段,可体验到当时担负文化交流的使者们所承受的困难与牺牲,使人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宗教是这部著作的主要记述部分,详实记载了中国唐代寺院、僧团、僧制、宗派及仪礼法规情况,从中可知,当时扬州有四十余寺,开元寺在扬州江阴县境内。从开元寺正北有扬府,从扬州北行三千里是长安。卷一记录了扬州开元寺设斋情景:参加的众僧有六十余人。共入堂内,按次序坐定后,有人行水,施主僧站在堂前,一僧打槌,一僧作梵,“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音韵绝妙。作梵后僧众念经、行香、叹佛、读斋文,唱念释迦牟尼佛。完毕后,读斋文僧、监寺、纲维及施主僧于库头进斋饭;外僧、沙弥在食堂进斋。圆仁曾亲自参加赤山法华院的讲经仪式。卷二中记道,辰时打讲经钟;待众僧上堂后打定众钟;讲师登高座之时,众僧同音称叹佛名,音曲仿新罗音;讲师登座后,下座一僧据唐音作梵,讲师开始唱经题目;讲释题目之后,维那师于高座前读施主名姓及施舍物,然后开始举问论义,讲经完毕后,大家同音赞叹,讲师出堂归房。这时复讲师一人在高座之下,重新将前一日所讲经文复习一遍。此外,书中还详细记录了五台山诸寺的佛式、法会以及寺院的规模、组织、管理乃至经费支出、僧侣日常生活等等。这些详实的记录是研究唐代佛教寺院经济、仪轨最可靠而完备的史料。 圆仁滞唐后期,亲身遭遇到武宗灭佛法难,有切肤之感。关于此事的发生过程、规模以及后果,书中都有详细的载录,是研究中国这段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关于武宗灭佛的史实,《旧唐书?武宗纪》和《资治通鉴》也均有记载,但仅是大纲要略而已,《佛祖统纪》等书所载更为简单。因此,书中的记述补充了中国史书之缺。 《求法行记》的史料价值还在于多方面记述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民俗的情况。如唐后期文宗被软禁至死;武宗继位后戮杀先帝近臣、翦除宦官计划及失败经过,欲收护军左右神策军军印,将军权移交宰相,而右军中尉拒命等史实,书中均有详录。另外还有一些关于风俗礼仪的记载。 书中还有不少关于唐代城乡地方行政,国内交通路线、交通设施、受灾情况等记载,都是研究唐代历史地理不可忽视的材料。 圆仁汉文造诣很深,行文简洁,文字优美。如卷三描述五台山秀丽风光时,寥寥数语,便把五台山奇特的山光水色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所叙故事、传说,生动诙谐,无须雕琢已成逸品。因而,《求法行记》又颇具文学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