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入土为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入土为安分类:【传统文化】 如果说,西方陵墓文化所追求的境界是追求永恒与纪念,那么,中国陵墓文化虽然不能说不具有一定的纪念意味,但是其所追求的最高文化境界,是所谓 “入土为安”。这有两层意思,其一,人死意味着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被埋入坟墓,是人生的最后归宿,这是人生之“安”;其二,被埋葬者既然被埋入坟墓得到了安息,那么随之便是埋葬者(生人)获得心灵上的最大安宁与安慰。将死者埋入地下,首先是文化上的必需行为,这里可能有一定的神秘观念与迷信思想驱使,如果不妥善地掩埋死者,怕鬼魂的报复; 其次是道义上的责任。 同时,中国古建筑不欲以人工来同自然竞久存,而要同自然界保持亲近协调的设计意念,在陵墓建筑上表现得格外透彻。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皇帝陵,还是伊斯兰君主的陵墓,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都以某一巨大的建筑单位为中心,它们高高耸立在自然或城市中,压倒了周围的一切,成功地表现了一种与自然一比高低的永恒意念。实际上,它们是显示人类伟大创造力的纪念碑。因此对于陵墓中最有使用价值、置放尸体的墓室,倒并不十分重视,常常是在建筑基座中辟出的一个小室,其规模和装饰与举行祭祀活动的祭堂是无法比拟的。而中国的古代陵墓正好相反,它对安放尸体的地下墓室十分重视,通过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全国各地均有保存完好,建造精美的大型墓室重见天日。正如人们所说,我国古代为活人而建的房屋大部分“死”了,而为死人用的建筑却“活”转来了。要探究这一与西方殊异的文化现象,必须说到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和丧葬思想。 公元前三千年,正当几十万埃及奴隶为他们的法老在地面上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之时,我国新石器晚期的先民也已经在黄上中掘建坟墓。这时,尽管“事死如生”的厚葬思想还未完全形成,但用简单手法装饰墓室的尝试已经开始。最近在河南濮阳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死者的骨骸四周,发现有用蚌壳组成的龙、兽的图案嵌在泥土中,似乎在护卫着葬主。这说明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对墓室已较为重视。另外,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似乎也已经形成。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后来的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说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 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 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所以“葬者,乃五行之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中国古代自然就没有古埃及那种用砖建在地面上的玛斯塔巴,也看不到古罗马伊特鲁里亚那种由一片地上墓室组成的死人城。 到了殷商奴隶社会,厚葬之风逐渐形成。在中国古代汉文化地区,人们一直相信,死是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不仅灵魂不死,连他(她)生前的形象还依然保留着。在那里,人们过着与世间一样的生活,可以与先去的亲人团聚,也能组织家庭,连人世间相应的社会等级也得到承认。因此,对死者的丧葬处理一如生前的生活,凡死者生前享用的物品,统统要带进坟墓,世间供主人役使的奴隶、丫环等也要殉葬随死者而去,似乎非如此不足以表示出死者的社会地位。在这种灵魂崇拜和宗法崇拜思想的支配下,商代贵族王公的墓中陪葬的日用生活器具、装饰品、杀殉的奴隶婢妾和车马牲畜等,数量均很大。 如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随葬的青铜器达四百四十余件,玉器六百件,骨角器有五百六十件,还有许多奴隶宫女。要置放下这些陪葬品,自然要有宽大的,并分隔成数间的地下墓室。前不久在安阳侯家庄发掘了一组商王陵墓,其中一座仅竖穴墓室面积即有330平方米,再加上四条通向墓室的墓道,总计有1800平方米,墓埋深为15米。墓室中除了存放尸体的木棺外,其外面还包有很大的木椁,椁内外均置放着陪葬品。据考古发掘,商周墓葬的地上部分没有显著的标志,这大概是受古训“不树不封”的影响。有些专家推测,当时地上可能建有简单的祭祀用享堂,然而无论如何其重点是在地下,与主建筑屹立地面之上的西方陵墓,差别是明显的。 至周代,厚葬的陵寝习俗中又注入了“仁”,“义”和“孝”等伦理道德的内容,并且受到等级礼制的严格约束,这是中国古代陵墓的又一特点。古时留传下来的人殉、人祭的习俗,因为是不仁、非礼的行为,到春秋时便渐渐废止了。据说在孔子的大力提倡下,以俑代人,以明器代实物祭器,已很盛行。厚葬得到了礼的承认,《左传》中就记有“事死如事生,礼也”这一类的话语。另外,在与地齐平的墓室上封土成陵,也开始在这一时期。据专家考证,孔子提倡孝道,为了识别父母之葬地以祭祀尽孝,乃“封之,崇四尺”(《礼记?檀弓上》)。由于封土是地面上识别地下墓室等级的重要标志,就很自然地被列入了“礼”的范畴。《周礼》中对封土的称谓和高低均有规定,如王公等人的墓称“丘”;诸臣的称为“封”;列侯的称为“?”,坟的高度为四丈。此外礼制对陵墓的布置规模,以及衣衾棺?,葬礼仪式也作了规定。比如棺?,“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在以后数千年的建封社会中,礼制等级思想一直是陵墓设计的主要依据。 最后,中国古代陵墓十分重视葬地的环境条件,每每选择背山向阳、地下水位低的高燥风景之地,能较充分地体现出古人“天人合一”,以及“人乃造物同体,要与天地并生”的宇宙意识。于是,古代的堪舆风水学说对于陵墓建筑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风水理论中混杂有一些迷信不科学的东西,然而,只要看看今日留存在大江南北名山胜水中的先贤名哲的坟墓,可说是无一不是与山水环境密切相溶,取得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就此一点,足以反映出风水学说的潜在价值,它实际上是天人同一的自然观念与“比德”的山水审美观念在建筑艺术上的协调和统一。 这方面,古之学者亦有诸多论述。如:“葬者,反本而归藏也,奉先配以五土,而一体于青山”;“配祀者,遗骨与青山相配,从而祀之”。还有“附享必致其归依,虽形骸之已化,配江山之莫违”等。杭州美丽的西湖畔,有座民族英雄岳飞的墓,其牌坊刻有一联,上联写道“青山有幸埋忠骨”,便是这些论述的最透彻的注解。这种以生生不息,永恒延绵的锦绣山川来寄托后人对英雄、对亲祖的缅怀和景仰,堪称中国陵墓建筑中蕴含最深的伟大品格。因此,在分析古代陵寝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时,不能忽略了堪舆选址理论的作用。 中国古代陵墓中成就最高的是皇帝及其家族的陵寝建筑。公元前二世纪建成的秦始皇陵是所有皇陵中规模最大者。当时,艺术中的比德审美之风极为盛行,秦始皇灭六国,成为中华大地上唯一的君王,就希望手中所握无上权力,万世不移。所以特别喜爱以自然界的大山大川来自比。他在位时的多次巡游名山大川,“以颂秦德”就明显地包含着这一理念。始皇虽然派遣徐福带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去东海觅求长生不老仙丹,但还是很现实地意识到死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大起劳役,让百姓和罪犯替他建造陵墓,据记载,陵建了三十余年,役使劳工最多时达七十余万人。他的陵墓,明显体现了以山比德的思想,在墓室上堆起了500米见方,高70余米的土丘,上植树草以象山。并建立寝殿,供祭祀之用,古代“陵寝”之名,也始于此。需要指出的是,始皇的陵,是模拟自然山丘而堆建的,与埃及金字塔之表现人类力量的抽象几何体的精密石山,有着本质的不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