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全真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全真道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宗派之一,祖师爷是王重阳。王重阳在传教之初,曾在山东宁海州 (今牟平县)的刘蒋村建了一间茅草庵居住,并为它取名为“全真庵”。“全真”的意思来自诸葛亮 《隆中对》 中的一句名言: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全真” 即保全真性 (人之天性) 的意思。全真道就因此得名。全真道是一种新道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将儒教的道德观念与佛教的修养方式等融汇在道教精神之中,信徒既要诵读道教的 《道德经》,也要诵读佛教的 《般若心经》 和儒教的 《孝经》。王重阳在立教之初,将全真教义归纳为 “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要求信徒同时要有 “真功”和 “真行”,才名符其实为“全真”。所谓 “真功”,是能 “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就是自我修炼的功夫; 所谓 “真行”,是能 “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就是待人接物的品行。王重阳还撰写了 《立教十五论》 一书,详细阐述了全真道的活动方式与信仰原则,又仿照佛教戒律,规定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不娶妻室,不茹荤腥,用王重阳的话来说,就是必须断绝“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 这十二个字。王重阳创教三年后就死去,传教活动由他的七大弟子在北方各地开展,并因此而形成了七大宗派。其中,以丘处机一派被视为全真道的嫡传。公元1188年,金世宗召见丘处机,请他为自己主持生日典礼,并向他请教养身治国之策。于是,全真道声势大振,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道教宗派,与南方的正一道平分天下。据史书记载,公元1214年,山东一带发生暴乱,由于当时金王朝同时面临蒙古和南宋的威胁,已经无力调集军队来平定这场暴乱,于是朝廷便向丘处机求救。丘处机派人告诉暴乱者不要扰乱金朝,暴民居然都乖乖听从,停止了暴乱。公元1219年冬天,元太祖成吉思汗准备挥师南下灭金,他派出使者向远在山东境内传教的丘处机发出了邀请,希望能尽快见到这位道教领袖。丘处机审时度势,感到金王朝气数已尽,蒙古人必将统一天下,于是不顾自己已经七十二岁高龄,带着十八位弟子,经过三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设在阿富汗北部雪山中的成吉思汗大营,见到了这位雄才大略的 “一代天骄”,被命为国师,掌天下道教。丘处机的万里西行,不但使他成为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宗教领袖,而且更重要的是,全真道在改朝换代之际押对了赌注,因此在十三世纪,全真道达到全盛。 金初北方新起的道教最大宗派。创始于陕西咸阳人王?(号重阳),他自称48岁时遇仙人吕洞宾于甘河镇,授以要道口诀,遂弃家入终南山修道。金大定七年(1167)焚庵东行,在山东宁海等地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后称北七真。王?曾在马钰家筑“全真庵”自住,成为“全真”名教的开始。先后在文登建三教七宝会、福山建三教三光会、蓬莱建三教玉华会、掖县建三教平等会、查山建三教金莲会,进行结社传教活动。王?提倡三教合一,他在诗中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重阳全真集?孙公问三教诗》)以《道德经》、《孝经》、《般若心经》教人讽诵。又教以孝谨纯一,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之理。以“明心见性”为全真。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率徒西归,在途中解化,弟子马钰等继传其教。马钰在关中传教,曾遭官府猜疑,自谓“修真劝善遭官难”,遂将关中教事付丘处机,被迫回到故里。谭处玄等,分别于秦冀鲁豫一带修行,以清节苦行感化世人。至丘处机掌教,全真以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引起金朝重视。大定二十七年(1187),征王处一至燕京居天长观(今白云观)。二十八年不但征王处一,又诏征丘处机,讲论至道(《教祖碑》)。因此全真之教大兴,“南际淮、北至朔膜,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金?元好问《紫微观记》)。金元之际,战祸频繁,百姓遭殃。丘处机应元成吉思汗之诏,远赴西域雪山论道,进言“敬天爱民为本”。大得崇敬,奉敕掌管天下出家人。丘回到燕京太极宫(即原天长观),派徒弟持牒召求于战伐之余,以免俘罹军民遭杀戮。全真道由此进入全盛。入元后,全真历代祖师和历任掌教等皆有封赐;宫观庵院大举修建,教制教仪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全真同时新兴起的太一、真大两教派,至元末皆衰绝,唯全真独存。明代,把道教概分为正一、全真二大派,炼养诸派统归于全真。清朝有全真龙门派律师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中兴全真道。全真道以修性炼命,超离生死为旨,融儒道释三家学说。其修持大略分真功与真行,真功指个人内在的修养,“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存神固气”(《晋真人语录》)。真行指传道济世的功德,须要修仁蕴德,济贫拨苦,拯人患难,与万物无私(同上)。功行两全,是谓真人。强调修真者先须除情去欲,断酒色财气,贪策爱染,清净心地,以求明心见性。其修持方法主张先性后命。提倡出家修道,住观云游,苦行磨炼。它的丛林宫观,仿佛教禅宗之制,立清规玄范与奉道人修行。全真道分支甚多,五祖七真皆立有门派,至今影响最大的是全真丘处机的龙门派。 道教派别之一。亦称“全真教”、“全真派。”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为金代道士王重阳于大定七年(1167年)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全真庵创立。该派以“澄心定意,包元守一,存气固神”为真功,即为“全真”。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认为修证可以“不主一相,不拘一教”,劝人诵《道德清净经》、《般若心经》、《孝经》。该教不尚符?,不炼外丹。王重阳弟子丘处机等七人,分别创立了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华山、清静七派。由于主张颇能迎合当时士庶各阶层心理,及至封建帝王亦能接受。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召见丘处机,赐号“神仙”,爵“大宗师”,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因而广泛传播,盛极一时。至明清逐渐衰落。该派奉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祖师,世称“北五祖”。王重阳弟子丘处机等七人,世称“北七真”。信奉该教的道士必须出家,其清规戒律与佛教大体相同。 亦称全真教、全真派、全莲正宗,与正一道同为元代以后道教的两大宗派。金世宗大定7年(1167年)、由王重阳创立于山东宁海(今牟平)全真庵。认为“识心见性”即是全真,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仿效佛教禅宗,主张“识心见性”,建立丛林制度。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元代大力扶植道教,成吉思汗曾召见王重阳弟子丘处机,赐予“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全真教乃广泛传布,盛及一时。明清后,逐渐衰落。全真教不尚符?,不事烧炼,其道士须出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