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八法

分类:【传统文化】

中医的八种治疗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汗法,即发汗,利用各种手段,促使患者体表腠理汗孔疏开,使病邪从汗液发泄,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用于病邪初起,处在表浅阶段,有退热、透发皮疹、消水肿、去风湿等功效,凡病人身体较好,没有衰竭现象或贫血现象者,均可应用,常用来治疗感冒、麻疹等。体弱的患者,不宜发汗,更不宜大汗,否则会导致失水、出血等变症。吐法主要用来驱逐胃中停痰宿食或毒物,或喉中痰涎阻塞,可用羽毛采吐的物理刺激法或服瓜蒂等催吐。吐法对孕妇、体弱者均不宜应用。下法,就是下泻的方法驱逐病邪,凡人体内部的病邪,如腹中秘结燥粪、腹水过多以及高热多日无便等,体质较好的,均可用泻法,把内部病邪逐出。下法又有缓下、峻下、润下、寒下、温下等多种不同方法,体质过弱、孕妇及年老者均不宜用。清法就是退热,凡体内有热的火热、火毒症,都适用清法,中医对热证又有实热及虚热之分,实热证要用苦寒性味的药来清热,而虚热则只能用甘凉性味的药物来清热,不能混用。和法,又称为和解法,是中医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认为凡外邪均由体表侵入、并逐渐进到内部,其间经过一个半表半里的阶段,这个阶段只能用和解法治疗,而不能用发汗治表证或攻下治里证的方法。温法,是一种对抗寒邪的治疗方法,凡体内有寒证者,就要用温法来对抗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就是这个意思,根据寒证的轻重而选用温性、热性药来对治,祛除寒邪。补法也是中医的特殊治疗方法之一,凡患者出现虚弱亏损病象者,都要用补。人体的虚证种类较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针对这些情况,也要给予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不同,但具体施补时,还要根据病者身体的不同情况而有平补、缓补、峻补的差别。如有些极为虚损的病者,补得不当,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反而补而无功,加重病情。消法在中医中也比较特殊,就是把有形的病邪,如肿块、积聚、食滞等,加以消除。其法也有急缓和轻重程度之不同,如有的肿块坚大难消,就要用软坚破积的方法;一般胃肠中食积就用消滞化积的方法。

八法在中医学中早就形成,如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基本上已经具备各种治法,只是当时还未明显提出八法的名称罢了。明确总结出这八种方法的治疗是清代的《医学心悟》,其他治法基本上都是在八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治疗方法。临床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或单独使用,或相互配合使用。八法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和四诊、八纲等辨证方法,从伤寒和杂病各类病症中,总结出多种治疗大法,成为后世八法的基础。宋元时期,对治疗方法曾出现学术争鸣,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例如有在治法上强调降心火,益肾水的“寒凉派”;有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的“攻下派”;有认为治病要照顾脾胃的“补脾胃”派;有在治疗上注意养阴的滋阴派。丰富了治疗方法的内容。至清代,程钟龄总结出“治疗八法”理论:“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尽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之方,则汗、吐、下、和、湿、清、补、消八法尽之。”直到现在,除其中吐法不常使用以外,其他七种都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方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