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角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八角鼓分类:【传统文化】 满族曲艺曲种。原为满族人民牧居时的歌曲。曾流行于东北及内蒙古等地。清代乾隆年间,发展成坐唱形式,并有专业艺人演出。清代嘉庆以后,逐渐衰落,仅由八旗子弟作非职业性的演出。另流行于北京等地的“单弦”也叫“八角鼓”。②击乐器。清代乾隆以前在八旗军队中流行,后传入民间。鼓身八角形,以木为框,单面蒙以蟒皮,周围有响铃,下端有丝穗。 满族击乐器。鼓身为八角形,框用木制,宽约十七厘米,单面蒙蟒皮,内装铜钱, 饰以丝穗。演奏时用指弹击鼓皮, 或指搓鼓面震响铜钱, 还可摇动鼓身, 发出节奏声音。据沈榜《宛署杂记》(卷二十,志遗八)记载,明嘉靖、隆庆间有刘雄者在北京击八角鼓,擅绝一时。清乾隆时在八旗军队中盛行,后流传民间。清末以来,在北京和沈阳等处亦流行。后成为单弦八角鼓戏等的伴奏乐器。 八角鼓 满族打击乐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据传这八个角是由八旗的首领各献一块木料镶拼起来,以表现彼此之间的团结。鼓高5厘米,宽约17―19厘米。蒙蟒皮或羊皮、马皮。周边饰有小铜钹和小铜环等。八角鼓的演奏手法很多,左手执鼓,右手指弹奏鼓面,大致有坐、弹、垫、轮等技巧。另外,左手摇震鼓身,使铜钹、铜环互相碰撞,这两种方法左右配合所产生的音响十分悦耳动听。八角鼓最初流行于八旗军中,清朝建都北京后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成为岔曲和牌子曲等说唱艺术的主要伴奏乐器。 曲艺曲种。原为满族在关外牧居时的一种说唱艺术。于行围射猎之暇,以八角鼓自歌自娱。八角鼓的八角,代表满族八旗,鼓下垂着的紫色长穗,象征“紫气东来”、“大清一统”。垂双穗,象征满汉两族和谷生双穗。自乾隆年间,盛行于满族子弟中间,遍及东北、内蒙等地。清军入关后,发展成有“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八功。演出形式,有 “岔曲”、“群曲”、“拆唱”、“单弦”和 “双头人”五种。八旗子弟组织票房演唱时,还有杂技等,称为“全堂八角鼓”。乾隆、嘉庆以后,已无专业艺人,仅八旗子弟做非营业性演出,清唱于厅堂宴席之前。清代俗曲总集 《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百万字全》,均收有八角鼓曲本。现代流行于山东的 “聊城八角鼓”,吉林省流行的“新城八角鼓”,都与满族八角鼓有渊源关系。 八角鼓 流传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聚居区。白语称“第低咕”,以模仿其发音而命名。传入初因形制由八角长方条木框构成而得名,但因白族崇尚“六”数(“六”之白语音为“fv,与汉语“福”同音)而改制成六角形鼓,但名称依旧。鼓的尺寸无严格规定,以手拿舒适为宜。边框用六块长16厘米的方木两两联接环扣而成,每方木框内凿一孔,各穿一铁丝,上串二枚铜钱。鼓面蒙牛皮或羊皮。通常是左手持鼓边框,右手手指敲击鼓面,或以鼓反击肩、头、膝、脚等部位,其声清脆铿锵, 与铜钱的撞击声融为一体。一般在歌舞场合与霸王鞭、双飞燕相配合使用,不作单独表演。 清代曲艺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曲艺形式有八角鼓、子弟书、什不闲、单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评书等等。满族人对北京曲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八角鼓原是满族牧居时民间的歌唱艺术,明朝后期传入北京,到满族人入关后,吸收元、明留下的宫词、杂曲、小调等,逐渐发展成为说唱艺术。八角鼓在乾隆时的北京盛极一时,称“太平歌”,嘉庆以后逐渐衰落,到清末再次兴起,从皇室到民间,办堂会都讲究用“全堂八角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