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十种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六十种曲分类:【传统文化】 元明传奇选集。传奇采用的是南方音乐系统,故又称“南曲”或 “南戏”。南戏在南宋时已在民间广泛流行,但在元代却没有多大影响,直到元末明初,才渐渐占据全国的主要舞台。到明代中期,传奇在舞台上始独领风骚,成为明代文学的标志。近代学者钱基博甚至认为,明代文学只有两种体制为前代所无,一是八股文,一是传奇。明末江苏常熟有一位富翁,名叫毛晋 (1599-1659),拥有四万八千多册藏书,而且多宋元刻本,他专门修建一座藏书楼来安放这一批稀世之宝,名曰 “汲古阁”。这位富有的藏书家胸怀宽广,特地请了一批专家,陆续将 “汲古阁”所藏善本刊刻出来,如 《十三经》、《十七史》、《六十名家词》、《六十种曲》等,成为后代读书界流传的佳话。据说,冯梦龙、凌?初等人参加了 《六十种曲》 的编选与校订工作。《六十种曲》原来是一部丛书,分为六套,每套十种,三年内丛书陆续出齐。丛书没有总名,只是在每套第一种的扉页上题“绣刻演剧十本”。直到清代康熙年间重印时,六套同时推出,才有了 《六十种曲》 这一书名。令现代学者莫名其妙的是,《六十种曲》 收入了一种杂剧,这就是王实甫的 《西厢记》。《西厢记》 当然是杰作,但在音乐形式上属于杂剧,在五十九种“南腔” 中窜入一部元人的 “北调”,自然令人莫名其妙。这也许是因为《西厢记》五本二十则的体制,不合北曲(杂剧) 一本四则的惯例,却与传奇相近,故编选者将其作为 “传奇” 收入。臧懋循《元曲选》 不收 《西厢记》,他在自序中说: “或又谓 《西厢》亦五杂剧。” “或又谓” 者,是“有人又说”,反过来讲,就是当时有人如臧懋循,是并没有将《西厢记》 视为杂剧的。这样看来,《六十种曲》 的体例还是统一的,是一部传奇总集。 戏曲作品集。明毛晋编。全书初版为六套,先后刊行,每套十种,称《汲古阁绣刻演剧十种》。清初重刻,始称《六十种曲》。版本多种,以开明书局排印本常见,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此校补重印,近有中华书局本,实再版。全书收南戏、传奇58种,王实甫《西厢记》1种,因兼收汤显祖《还魂记》原作和硕园改定本两种,共60种。作品除《西厢记》、“临川四梦”外,尚有《琵琶记》、“荆、刘、拜、杀”等南戏,以及《南西厢》、《浣纱记》、《鸣风记》、《焚香记》、《精忠记》、《八义记》等著名明传奇。此书是古代收南戏、传奇最多的戏曲集,一直为戏曲研究者和改编者所资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