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兵民合一与农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兵民合一与农神

分类:【风俗文化】

满族先民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农业。农耕生产真正成规模的,是渤海和金代,那时农业生产迅速转入封建制的轨道,使渤海国、金国成为农业强国。满族勃兴,又一次迎来农耕生产的高潮。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起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一直影响到今天。

满族农耕的最大特点是,以牛录(佐领)为单位,聚居在一个村屯,实行兵农合一,外出则为兵,入屯则为民。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实行屯田制,每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开垦荒地,多获谷物充实仓库。后来,又实行“计丁授田”,按旗丁分给耕地,每一男丁,种粮田五日(垧),种棉田一日。这是份地,一家衣食,凡百差徭,皆从此生。同时,每三丁还要种官田一垧,这些措施,开了满族大规模农耕生产的先河,当时辽沈平原,拖克索(田庄)遍地,粮棉产量明显增加。

满族入关后,大批八旗将士奔赴战场,富饶的辽沈平原一度荒芜,在京畿圈占的大片田地,也“多至抛荒”。康熙亲政后,全国战事逐步平息。他特别注重农业,自己在皇宫里试种水稻,并成功地培育出“御苑胭脂米”,他调遣大批八旗兵丁返回京畿和东北驻防屯田,满族的农业生产又开始复苏。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垦耕耘,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仅盛京(今沈阳)旗地,顺治十八年为六百九十多万亩,到雍正五年扩大到三千五百四十多万亩,增加五倍多。乾隆年问,黑龙江开垦旗地三百多万亩。驻防天山南北的八旗兵丁,修渠开荒,屯田四万多亩。八旗旗丁辛劳的汗水为东北、西北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满族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屯居旗人和旗下家人。所谓“屯居旗人”,即正身旗人中一部分屯居乡村.从事农耕的人。所谓“旗下家人”,他们聚居在所属八旗佐领管辖内的村庄里,以农耕为生。他们是满族中的绝大多数,平时以农为业,战时也抽丁打仗。这部分满族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不断与汉族农民交流耕精技术,共同发展出一套适合东北地区的农耕作法,他们的农耕水平已完全和当地的汉族并驾齐驱。

满族先民肃慎,挹娄人便“有五谷,麻布”。勿古人“有粟及麦,菜则有葵,细则偶耕”。(见《魏书?勿吉传》)渤海的农作物有粟、麦、豆、稻以及各种果树,其中栅★之豉(珲音一带的豆的酿造物)卢城(和龙一带)之稻,丸都(集安)之李,乐游之梨驰名东北亚,说明当时的农耕与园艺都是比较发达的。金代的女真人不仅种植五谷,而且引进回鹘谷、西瓜、红芍药、桃树等,当时的铁器农具有铁铧、铁犁镜、铡刀、铁镰、铁锄、铁锹等,已十分完备,并且水碓舂米。满族种植的农作物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将许多农作物引到黑龙江流域,并和汉族农民一起创造了移植粮谷的轮作制度,在大田用牛、马拉犁杖,起垄点种,广种多收的耕作法。东北的粮食直接运销直隶、山东、江浙等地。此外,满族还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如棉花、蓝靛等不断输入关里。

在满族萨满的家祭中,当族人们忙碌一宿做完神糕后,就静候“乌尔顿”(黎明)的到来,因为东方破晓,高贵的农神乌忻贝勒就降临到本族的神堂(祭祀场所),萨满击鼓请神,祈告农神庇佑族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满族对农神有亲切的感情。如在打神糕时,洒水要叫“下雨”。因为这是农神乌忻贝勒恩赐的雨露。这种庄重、古朴的祭礼在今天满乡仍有所见。

往昔,在满族中还有围柳求雨的习俗,是由族中女子腰围柳叶求雨。后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满族农民也多向龙王求雨。是时由乡长、村长率领,每户必去。人们抬着龙的模型,上用柳枝架成的护棚,鸣锣开道,举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小旗,前有大毒引路,求雨时男的都头围柳圈、光脚。家家户户焚香叩头,接龙架。农作物有虫时,则在地里插小旗祭虫王爷。同时也敬土地、马王等和农耕有关的神祗,如今,这些已成历史的陈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