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其他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其他习俗分类:【中国民俗】 以往,辽宁满、汉等族育儿习俗中,还有些内容,较有地域特色,其封建迷信色彩虽重,但对后代的关爱呵护之心,不能抹杀。从这些习俗事象深处,可见人间善意真情。 换锁。辽宁满族育儿习俗中,有换锁之仪,在幼儿四五岁时行之。沈阳一带,称“单换锁”,亦谓“跳喜神”。据《清史稿?吉礼四》记载:选无事故九家,攒取棉线绸片,捻线索二纽,小方彩绸三,是为锁。《满族风俗史》亦记:小孩降生后,要于亲戚家乞线为之作锁。线用蓝、白两色,亦有用红、黄色的在线头接合处结一疙瘩,结处缝三块小绸,俗名“百家锁”。行换锁礼时,先杀鸡、做糕、设案、陈供、焚香、祭祀佛托妈妈,将“子孙绳”和彩绸条放案西位,在佛托妈妈位前打开神箭,男孩在神箭上加麻三匹,女孩加麻两匹,然后行受锁、拜柳、求福礼。 辽东满族,幼儿换索于晨起举行。幼男幼女跪佛托妈妈神位前,家中老妇右手端水一碗,左手拿香碟一个,绕碟在幼儿头顶三周,喷水于幼儿头亦三次,并口中祝祷:保佑孩子身强体壮,头清眼明,不生病,不遭灾,不长疮,不烂盖……然后将五彩线挂幼儿颈部,于落日前取下,系子孙绳上。至下次祭礼,取下另换新锁,此仪俗称“换锁”。如果因幼儿生病换锁,先请萨满跳神除祟,另行祭神换锁之仪。祭祀前日,为病儿化七家小黄米,轧面,蒸“饽饽”。祭日晨,西炕置净桌,请南向祖上的香碟,燃香悬幔,饽饽顶端粘红小豆粒三四枚,供好,叩头三次。主祭老妇祝告为谁因何许愿。礼罢,香碟、神幔置南祖宗板,撤饽饽。夜晚,桌北外边掌灯,请北祖宗板、香碟,礼节与上相同。最后,取旧锁换新锁。说是这样就可除病消灾,得佛托妈妈佑护,顺利成长。 烧替身(江帆摄) 烧替身。从前民间育儿习俗中,逢婴幼儿体弱多病时,经阴阳先生算命,言小儿是神的侍从下凡偷生,用纸扎替身,写上病儿名字,庙会时,到庙内烧毁,俗称“送替身”。此后,病儿另立新名。辽北一带为小儿除病,先请萨满跳神,再行剃秃头烧替身之礼。病者为男,只留头顶和脖梗处头发两块,余皆剃去;病者为女,剃其头顶和耳下之发,成一圆环。将剪下之发包好,送村外十字路口或河沟对岸,称“送灾”。再用秫秸为架,纸糊小人,病儿为男,糊画男样,为女则制女形,并写病儿名字于纸扎小人上,再按萨满所指方向,天黑星月出齐时,到村外荒坡焚化,谓之“烧替身儿”。烧替身儿时间,亦有讲究,男择二、五、八(农历),女选三、六、九日。 跳墙。从前,辽西地区,小儿病弱,经巫卜,称病儿为佛门弟子。父母先请佛教徒为小儿剃发,再带小儿到庙中,出钱若干,请住持在神前念经,为小儿留发。又摆一板凳,用木棍轻打小儿后背,令其从板凳跳过,忌回头,谓之“跳墙”。也有人为求小儿强壮,用棉线为绳,穿咸芥菜疙瘩成串,挂在庙中神像头上,称作“挂[XCHAR[R200902018_TM.ba09d2]][XCHAR[R200902018_TM.ba09d4]]”。据说此神十分清廉,为神后专以咸菜头佐食。 收魂。从前,民俗以为,小儿受到惊吓后无精打采或多昏睡,是其魂被吓丢了,俗称吓着了。要赶在七日内为孩子收魂,过时易被其他动物带走,不好收还。民间收魂之法多种,因时因事及年龄等而不一。如未满周岁小儿受惊吓后,收魂在夜深人静时进行:母亲取小碟一个,以酒少许,点燃,谓净碟;再将碟底朝上,扣小儿头部炕席处,碟底压以酒壶,酒壶嘴坐一酒盅,盅内倒高粱酒,至满,再放席篾三根;燃盅内之酒,并默念:“炕席花儿,炕席篾儿;酒壶碟,酒壶神儿,为我小儿来收魂儿。”然后呼小儿名,边呼边自应,如此三遍。另将盅内余酒和所剩席篾儿倒在炕席上,以笤帚压住,复行三日,谓魂可收。有用符咒收魂者,请人画符于子夜在小儿头顶部烧之。符,仅黄表纸一张,宽长近尺,上画黑纹、圈卷模样,并有咒语,以朱砂盖印即成。小儿稍长,因事因物被吓,其母带其于正午时分,以水桶(备以瓢)到井边提井水少许,用瓢舀水绕井口滴洒,左右各三圈;再拎桶拖绳,带小儿至被惊吓处,以瓢水滴洒大圆圈,边洒边呼小儿名字,唤其家来,又将桶中余水倒入室内水缸,谓可收魂。辽北一带有人用剪纸法收魂。先剪红纸小人,被收魂者为男,剪男形,为女,剪女样。于小儿熟睡后,亥时,以碗盛酒点燃,焚纸人于酒火中,边烧边唤小儿名字“某某家来”,亦自应“来了”,如此三次。碗中余酒泼小儿头部炕沿下,亦连续三天行之。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收魂之法:每夜小儿睡前,将其鞋扣压枕下,待家人及小儿熟睡,其母在小儿耳边呼其名,唤“家来”,亦自应,如此至七夜,谓魂可还。 断乳。断乳俗呼断奶、掐奶,指以母乳喂养小儿的终止哺乳。通常,断乳时间依母亲下一胎早晚而定,约在一至三岁之间。以前,断乳亦择黄道吉日,往往在“伏断日”行之。伏断日,即三伏天尽。民间计时并不绝对精确,以出伏为记,多在立秋之后。将未脱壳高粱九两,洗净浸泡。忌数量足斤,俗以为,用整斤红高粱断奶,会使奶水永不再生,下胎孩子无奶。浸湿的高粱,再次加水约两斤七两,旺火煮沸,文火熬粥,饮汁,早、中、晚各一次,连续三天,乳尽。 在松潘小姓乡,羌族在接亲这天,接亲人要自觉主动地在女家门前打几个滚,否则,新娘的女伴们就会围绕起来抓住就“筛糠”,以示惩罚。新娘行至岔路口时,新娘家的兄弟要抽下腰刀,将新郎家亲友用草木、树枝捆扎的茅草人反手砍倒踢倒。侧旁生一堆火,送亲人等都要从上面跳过,谓之“退杀气”。到了新郎家门前,新郎牵新娘从正在燃烧着的一堆柏树枝侧旁走过,送亲人相随而过,谓之“驱鬼邪”。新娘入洞房时,新郎的父母要趁儿媳不防,将一新罐罐(水壶)猛摔在地,谓之驱散新娘身上的秽气。这时,宾朋来客进屋就坐,主人要用面粉给他们涂于脸上。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