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其他保育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其他保育习俗分类:【中国民俗】 除了上述各种保育习俗外,山东地区还有许多其他保育习俗,比如,婴儿出生3个月通常会翻身,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10个月会站,想学走路,所谓“3翻6坐8爬叉,10个月栽茬茬”。会站了之后,小孩就要迈步了。婴儿开始学走路时,两腿总是迈不开,好像有绳子绊着一样,所以民间这时就要为他(她)们“剁绊脚绳”了,通常是一个人扶着小孩让其迈步,另一个人用菜刀在其两腿间剁几下,认为剁了绊脚绳,学走路就快了。再比如婴儿夜里哭闹不止,家长又找不到确切原因的,就有贴夜啼帖止哭的习俗,夜啼帖通常用红纸或黄纸写成:“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读3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人们相信贴了夜啼帖,婴儿就不夜哭了。 对于那些独子或娇生子,除了为他们认干亲外,还有为其扎替身、扎耳朵眼戴偏坠的习俗。扎替身,就是扎个假人,写上本人的名字,由巫婆探明“该死”的日期,在那天将替身烧化,再多烧些纸钱,由巫婆领着到阎王那里报个到,孩子的命据说就能保住了。扎耳朵眼偏坠儿,是东明一带的习俗,当地人们认为女孩好养活,而且女孩在阎王爷那里根本就不挂名字,所以就给男孩扎一个耳朵眼,戴一个耳坠,叫偏坠,假装女孩来迷惑阎王,以此保住性命。 过去在许多地方还流传着“种花”、“交红子”的习俗。枣庄一带,常于桃花盛开的时候给小孩种牛痘,叫“种花”。种花小孩的家人要择日进庙烧香,祈祷痘疹奶奶保佑。从庙中得到红、绿布条各一,挂到门上,叫“挂红子”、“挑红子”。外人见到“红子”就回避。痘愈痂落,亲友就会带烧饼、油条之类前去探望,俗称“掉痂”。家长则于农历四月十五或六月初一日,将红子烧掉,称作“交红子”。在微山湖一带,给孩子种上花、挑了红子后,亲友就带些食品来问候,叫做“看花”。种花约一星期后,给小孩烧鲜鱼汤喝,叫“发花”。花痊愈后,亲友要送些烧饼、油条、麻花、鲜果来探视,谓之“揭疙疤”。亲友带来的礼物,一部分给自己的孩子吃,一部分要分给邻居家的孩子吃。现在由于天花菌的绝迹,无须再种花了,这种习俗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