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其他民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其他民俗分类:【地域文化】 一、徽州民居民俗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社会人文环境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居习俗。仅安徽境内,居住民俗各地就有很大不同,在建筑造形、结构、材料、功能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正如程且硕 《春帆纪程》里描绘的那样:“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廓,殊足观也。”在这些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一般民居更高大、更华美、更宏敞、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 徽州民居整体风格显得朴素无华,建造规模也不会太大。人们认为主要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是由于徽州地区地少人多,“田少而值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之地日多”。使人们在住宅建设上用地节俭,为了扩充居住空间,普遍建楼,“计一室之居,可抵二三室,而犹无尺寸之隙地。”另一种因素是由于徽州的宗族势力特别强大,使那些富商巨贾在家乡聚族而居的村落中也不敢过分突出,建造超过其他宗族成员的宏大住宅。 徽州民居的村落形态很不规则,大多顺应自然地势,绝大多数村落都位于向阳的山麓,村前往往有溪水潺潺流过。村内住宅相互毗连、面临街道。 从住户的层次来看,大多一户一宅,布局的基本单元是三合院或四合院,户户有天井,天井当中有一方石垒水池,住宅外观用水平形高墙封闭起来,住宅两侧山墙不开窗,采光通风主要依赖开向天井的窗子。这种安排反映了聚财的民俗观念。特别是天井和 “财禄”息息相关,天井内石垒水池不仅是为了蓄水,更是一种象征符号,表示要把财气完全蓄积在家不外泄的意义。住宅一般二楼比下层高,也是要表达节节升高的良好愿望。 在风水观念作用下,徽州民居中每幢住宅都很重视大门的朝向。绝大多数住宅的大门朝向西南,因为在连绵的山脉环抱中,只有西南山脉处留有缺口,有利于导纳吉气。由于门的方向如此重要,因而被赋予许多特殊的象征意义,从而使门的修建也要考虑许多禁忌与限制。由此也使徽州民居中出现了许多特殊的门: 假门、斜门、永打不开的门,等等。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门罩是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二层联系。 在民居的各个部分,如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与理想追求。 二、游艺民俗: 舞龙与舞狮子
民间游艺内容也很多,包括各种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民间娱乐、艺术民俗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在节日里流行的舞龙与舞狮子。 舞龙是中国相当普遍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皖西南的宿松,玩龙从年初二开始,在去外村表演前,要先在本村表演一番。出村表演之前,一般白天要下帖,若对方收下了帖,则表示欢迎,若不收帖,则表示拒绝。龙灯的队伍黄昏出发,到了收帖的村庄,首先要确定 “参神” 路线,即龙到各家各户去参拜,参拜时得按顺序逐门逐户前往,有 “宁漏一村,不漏一户”之说,另外,要依地势由低向高前进。龙灯来到门口时,家主先要燃放爆竹,然后关上大门。这时玩龙唱彩人便在门外唱 “开门彩”。“开门彩” 比较简单,一般多为5句,意在祈求开门。如“口含龙珠笑金榜,姑娘开门进皇宫”。屋主人听到唱彩后,便放炮开门,迎龙入堂。龙灯来到堂屋后,唱彩人要根据主人家的不同情况,唱出不同的词句。若是新婚之家,唱彩人唱早生贵子时,玩灯人便给主人家送上一个鸡蛋,意为“送子”。唱完彩,龙灯就按从左向右转的方向出门。龙灯出门时,主人家再次鞭炮,并将准备好的粑、饼、香烟等赏给一个扛着 “猫灯” 的人,若是给主人家送了鸡蛋,主人则要加倍赏赐。若是玩草龙,主要还要添香。至此,参神仪式便告结束。待一家一户参神结束后,龙灯便来到村中一空旷场地上舞龙。舞龙时,人们多用点燃的爆竹往龙身、龙嘴里扔,舞龙者为躲爆竹,就碎步起跑,奋力舞龙,此时,龙身上下翻腾,煞是好看。特别是到了爆竹连天,火花四迸时,舞龙便进入了高潮。 舞狮子与舞龙一样,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但喻意略有不同,舞龙在古代有祈雨之意,舞狮子则为了驱邪消灾。后来的舞龙舞狮子都演变为人们在吉庆之日的娱乐游艺活动。 中国的狮舞大体有北方狮舞与南方狮舞两种表演风格,安徽的青狮属于北方狮舞。 皖南泾县的舞狮很有特色。《泾县东乡佞神记》记载: “斩木块为狮首,缀以黄布为身,二人顶而舞之,佐以红海公、白海公、判官、娘娘诸神,悉以人戴假面具为之。红海公、白海公系舞狮子者,一红面,一白面,均满身红衣,作种种不伦不类之怪戏,以引观者之发笑,娘娘白衣亦红衣,骑狮子身上而舞。判官黑面绿袍,执笔木立不动,设有病者,必迎狮子至病人室中,周视一巡,以祓除不祥。初生小儿,将其含至狮子口中,谓容易长大云云。其期自元旦日始,到三月初三日止,各村轮次而舞,或全堂 (一日),或半堂 (半日),皆有定例。迎狮子神者,必斋戒茹素,格诚格敬,无敢稍怠。舞狮子之人,率本地祠丁,平日被役于人,独此日俨然尊大,一若渠 (他) 即狮子神也。”皖西南的宿松,每于初二晚开始舞狮,舞狮前的下帖和到各家的参拜仪式,一如玩龙。狮子到家门口,主要以爆竹相迎,随后狮子便进入堂屋,走向祖宗牌位,参拜祖神。其后,主人要送些礼物以示答谢。在参神时,主人家的妇女有时要用洗衣棒轻轻敲敲狮子屁股,据说这样猪可以长肥。参神之后,便在村中一空旷场地上舞狮,动作有翻滚、舔毛、滚球、上楼台等。舞毕,扮狮人最忌在村内脱狮衣,必须到村外方可脱掉狮衣,俗称: “领 (褪) 狮子皮”。否则,说是全村会招来灾害。长丰县狮子舞为大狮一对,每狮颈系铜铃,舞时铃声不绝,有的还带小狮一对 (一人演一狮)。引舞者,手持响叉,腰系彩带,领狮表演,技巧高者表演 “狮子滚绣球” 和 “登高坡阵”,尤为热闹。 三、商贸民俗: 庙会
庙会,旧时是指在寺庙内或寺庙附近定期举行的集市。最初的庙会是祭神、游乐、贸易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民俗形式,所以庙会期间常有抱婴还愿、问医求药、求雨祈福、驱魔修德等活动内容。后来逐渐发展为贸易民俗,主要进行物资交流,有些地方伴有民间文艺活动。 安徽大部分地区都有庙会活动,其中淮北地区、淮河沿岸、皖南地区较为普遍。如淮北的蒙城,据考察有: 三月十八日的姜太公庙会,四月初八日的仓集庙会,二月初八的岳坊寺庙会,二月十九的合庵庙会,九月初九的华祖庙会,三月初七的奶奶庙会,三月廿二的尖山庙会,三月十九的黄龙庙会,正月廿八的建福寺庙会,二月初八的普济寺庙会,九月初九的白云庵庙会,二月廿十二的三义阁庙会,二月十九的康庙庙会,九月初九的玄通寺庙会,十月十五的三官庙会,十月初七的齐王庙会,四月初八的慈氏寺庙会。淮河沿岸的霍邱,据考察有:二月初二的三流集火神庙会,二月初二的夏店马子涧桥观音庙会,二月十九的黄家庙庙会,清明节的城隍庙会,三月十五的马店庙会,三月二十八的曹墩朱家大庙、叶集柏树庙会,三月二十八的河口东岳庙、冯瓴马神庙会,三月二十八的高塘集火神庙会,四月初八的三元觉林寺庙会,四月初八的周集、白庙庙会,六月二十四的大顾店、白龙井庙会,十月十五的西大山奶奶庙会。皖南的休宁,据考察有: 二月初八的马鞍山庙会,立夏日和冬至日前后的小北门关帝庙会,四月初十的万安水龙庙会,八月初十的城隍庙会,四月初八的五猖堂庙会,九月初八的临溪周王庙会。 安徽境内影响最大的庙会主要有青阳九华山庙会和芜湖广济寺庙会。 1. 九华山庙会 九华山庙会指九华山每年或每隔几年在佛诞节、自恣日 (夏历七月十五日)、地藏吉诞日 (夏历七月三十日)所举行的“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 及民间与寺院共同举办的 “阴骘大会”(夏历十月十五日)期间的朝圣和集市贸易活动。每适庙会日、各地善男信女要组织各种会、团朝山进香、拜塔、守塔、朝拜天台。若是丛林寺院传戒 (传戒指寺院里召集初出家的人受戒),四众弟子可参与求戒并领取戒牒(戒牒指发给和尚、尼姑的证明身份的文件)。朝山信徒中历来以两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居多,也有日本、东南亚各国的港澳地区的佛教界人士。1983年夏历七月三十日,九华山恢复了庙会制度,大型的佛事活动和大规模的集市贸易融于一体,朝山拜佛的信徒和游客达2万多人次。1985年地藏菩萨诞日举行 “南无地藏王菩萨大愿法会” 等4项活动,1986年祗园寺仁德方丈升座,寺内佛像开光,1千多名僧尼和居士求戒,数千名信徒坐守地藏塔。为期35天的庙会,朝山献香的香客达5万余人,加上观光、游览、经商者共15万多人次,其中十月九日这一天,上山参加庙会的就超过了万人。1989年的庙会更是盛况空前,会期一个月,举行各种活动12项,重要的佛事活动有百岁宫金堂佛象和无瑕真身开光仪式,纪念地藏燕萨金乔觉诞辰1294周年法会,祗园寺传授三坛大戒和佛教禅宗二祖慧可法师道场地址论证会,以及水陆法会等,同时还举行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首届联谊会。庙会期间,芜湖、南京等地约130个工业商业单位举办了商品展销会。上山进香礼佛、观光旅游者达16万人次。 阴骘大会亦称大骘法会,是超度亡灵、祈求众生安乐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在祗园寺和化成寺举行。届时,用红绿绸缎扎焦面菩萨和三十六鬼王,悬挂幡旗、陈设阴骘文和水陆画像,唱 “目莲救母”、“九更天” 等戏文,日日夜夜,热闹异常。丛林寺庙配合开展多种活动,有引庙、拜忏、放生、做水陆道场、放焰口等项目。据传金乔觉航海来华,到达江南,最先来到九华山下的老田吴村,然后才卓锡东崖。其诗中的 “慕道相逢吴用之” 即言此事。当地吴姓人因此造 “九华行祠” 以垂地藏圣迹,并以九华山主自居。后来逐渐扩大到柯、吴、刘、罗、姜、钱6大姓,共同组成“九华山阴骘公”,创建阴骘堂。6大姓派员管理阴骘公的山林、田产,轮流任香首、副香首,每届10年举办一次 “阴骘大会”。 首届阴骘大会于1927年举行,随后的1937年、1947年的夏历十月十五日都定期举行。1987年夏历十月十五日至十六日,九华山群众和僧尼集资8千余元,在化城寺广场举行了中断几十年的“大愿法会”,会期邀请了贵池县刘街乡殷陈姚傩剧组演出了传统戏 《范喜良》、《刘文龙》,青阳县杜村乡长垅村老艺人演出了《目莲折子》戏。戏台匾额为 “风月犹存”,戏联为 “度四十年月明花阴而今风调雨顺人喜神欢忆旧例,看八万里星移斗转至此国富民强山歌水曲庆良辰”。 2. 广济寺庙会 坐落在芜湖市赭山南麓的广济寺,历史悠久。因寺内有仿照九华山肉身宝殿而建造的地藏殿 (又称九华行宫),素有 “小九华” 之盛名。据史书记载,每年夏历七月地藏菩萨圣诞日,这里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前来敬香的人百十为群,至夜晚,善男信女手持一灯,鱼贯而上,景象十分可观,由此形成了由来已久的广济寺庙会。又因该寺藏有唐至德二年(公元757)为纪念地藏而用砂金铸就的“地藏利成金印”,故旧时由东路赴九华朝山的香客必先来广济寺顶礼膜拜,并为香袋加盖金印,这就更为庙会增添了热烈气氛。一年一度的庙会活动,远近前来朝拜的香客及中外旅游观光者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