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养士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养士制度分类:【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延揽使用人才的制度。西周礼乐崩而士崛起,士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士最初来源于学校,庶民子弟通过庠、序学校而上升为士,便得到入仕求禄机会。西周官学衰废,士借助于私学得以发挥作用,有些士则直接参政。又,士还有从没落贵族中流离出来者,及一些失去世袭职位的文化官吏。士阶层大体分为两类,即武士与文士。武士良莠不齐,与学术无关。文士又可分二类,一类是策士,即纵横家之流,如苏秦、张仪之辈,专为其主出谋划策,游说于诸侯之间,以猎取功名得禄为能事。另一类是学者和教育家,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农、医、兵、天文、历算、历史、地理等方面专家及各学派代表人物。统治者对士采取用士与养士的策略。国君以士为官吏,使其尽展其才,为用士;以士为师友,让其发挥智囊团作用,即为养士。诸侯养士则养而备用,养中有用,养与用无鲜明界限。春秋战国之际,天下纷争,国无宁日,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列国兴衰的事实使各国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延揽人才的重要性,故养士之风骤然而起,且愈演愈烈。齐桓公最先用管仲为相,遂霸天下。越王勾践养士六千,雪耻灭吴,号称霸王。至战国,不仅公室养士,私门亦养士,成为时尚。著名的有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四大公子,均养士数千人。各国统治者对待士的态度皆以礼相待。而士却以天下为己任,用则留,不用则去,故“士无定主”,越发成为统治者竞争的对象。士生活待遇优厚,工作条件良好,政治地位很高,学术上又不受任何干涉,能自由地阐明思想和辩论问题。因而诸子之学骤兴,百家风起云涌,处士横议,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又由于士无定位,仅以施教论道,出谋划策为所长,作为谋生职业和进身仕途之阶。士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地位日益提高,使更多人竞相读书做“士”,私学得以兴盛。养士制度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并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园地。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