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养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养牛分类:【中国民俗】 牛自暮春到初冬都在野外散牧,农忙季节割草少补。冬季过后,除饮水、晒太阳外,牛不出栏。长日喂稻草、豆衣、干苕藤,间或调配大麦、黄豆和棉、麻饼末,用以保膘、追膘,还灌菜油、麻油清火解毒。 母牛自行配种。牛犊初生,主人扶其拜四方诸神。除夕、春节晚上牛栏点灯。正月初一牵牛出栏要燃放鞭炮,谓之“牛出行”。小牛养至一岁半穿鼻栓,两岁半教犁。教犁用黑布蒙住牛眼,始由人牵着走,后渐脱手,去蒙布。公牛至三岁,请兽医去“势”,俗称“阉牛”(骟牛)。尔后或老、或不中意则与人调换。换牛于秋季在集镇或大垸子边进行。由“打牛鞭”的人从中说合。事成,以交换牛绳为记。对换,双方均给“打牛鞭”的付酬。小换大,弱换强,由小、弱一方付酬,并给对方找“搭钱”。 湘鄂川黔四省边界的土家族,农历四月初八或四月十八有牛王节,而在吴头楚尾的大别山区,则有调牛节,一般都在秋收前的农历七月。选在地点适中、人畜行动方便的村子里,由几个村民做东,招待伙食,周围二三十里地农民把牛牵来调换,也有买断的。这中间牛经纪很活跃。牛经纪也叫“牛圣人”,这些人是在调牛市场上为调换双方充当中介而收取佣金的人。调换双方要在牛的年纪、能否耕田、触不触人、价格等方面,请求“牛经纪”做出公正评价和仲裁。牛经纪确实内行,且比较公道不偏心的话,双方生意就能成。旧时把牛经纪叫做“调牛贩马的”人,其实此中确有行家里手。牛节只有一天时间,但如果有必要,牛经纪们就会商定,过十天半月后又在另一村再举行一次,之后再约定第二年举办的村子和东道主。 凡是种田人家,都做有牛栏。冬、夏日关牛,每家有草棚,一根三四丈长的杉松木杆立于地中,四周由多根树干架着,上面堆稻草,让牛白天有吃草、休息之地,猪圈和牛栏相共者甚多。 在山区放牛,一般是集体放牧。有些山区农民冬天一早把牛放上山,下午再去把牛赶回来。牛颈上系有牛铃,圆的、方的都有,一般还系有铁箍。 夏秋季节,农民集体赶牛外放时,给牛兜上竹篾兜嘴,不让它吃路边庄稼。专门放牧的老人小孩雨天带有小坐凳。 春节前后,要浸些黄豆、饭豆,用稻草包好,一包一包地喂牛,好让牛过冬不落膘。农民吃罢年饭,要用饲料、米饭去喂牛,一些人还向它说些感谢的话儿。除夕,在牛栏门上一般要贴对联或条幅,如“六畜兴旺”、“大吉大利”、“五谷丰登”等。平日,牛生了病,除了请兽医治疗外,还向土地神、牛王爷祈祷,请求保护耕牛。正月初第一次赶牛出栏,郑重的人家要放炮子,第一次放牧,要选择当年吉利的方向赶牛出方。平日买了牛或外孙骑牛上外祖父家时,要在牛头上挂红彩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