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养蚕的禁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养蚕的禁忌

分类:【风俗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栽桑、养蚕、丝织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并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国。养蚕取丝是中国古代人民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取得伟大成就的最显著例子之一,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人民的一项卓越贡献。传说,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这一传说说明,我国蚕桑生产的确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这说明,至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蚕桑丝织生产了。

蚕,原是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驯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丰收的期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据史书记载,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开始,统治者对祭祀蚕神活动就很重视。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每当养蚕之前,需杀一头牛祭祀蚕神嫘祖,仪式十分隆重。民间也如此,蚕神的崇拜是蚕乡风俗中最重要的活动。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根据当地的风俗祭祀所崇拜的蚕神。有祭祀“蚕花娘娘”的,有祭祀“蚕三姑”的,也有祭祀“蚕花五圣”、“青衣神”等等。民间供奉蚕神的场所也不完全相同: 有的建有专门的蚕神庙、蚕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奉的菩萨旁塑个蚕神像; 有的蚕农家在墙上砌有神龛,供奉印有蚕神像的“神码”。伴随蚕神崇拜,蚕乡还有各种祭祀活动,如江南一带清明“轧蚕花”就很隆重。

养蚕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劳动,而蚕宝宝又天生娇嫩,因此,在养蚕时必须细致入微。经数千、上百年来,蚕农们在养蚕过程中摸索,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产习俗。如浴种(把蚕种消毒),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日子,事先要祭祀蚕神; 喂养小蚕时,蚕室内要用炭盆加温,保持一定的温度才能使小蚕很好生长;到蚕三眠时可取消炭盆; 到蚕最后一眠时,需进行分蚕,或把蚕放入室内地上,或换成大匾。与此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养蚕民间谚语,以总结各地区人们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这些民间谚语有:

栽树养蚕,一树一桑叶一树钱。(河南)

一年养蚕,半年有粮。(湖南)

养鸡养蚕,利有眼前。若要蚕好,先要叶好。

蚕不吃小满叶,夏蚕不吃小暑叶。

宁叫蚕老叶不尽,不叫叶尽老了蚕。

春蚕靠火养,秋蚕靠风养。(浙江)

惊蛰蛾子春分蚕。(四川)

清明蛾子谷雨蚕。(山东)

谷雨三朝蚕白头。

立夏三日开蚕党。(江苏)

蚕座要放稀,降沙换气要及时。

桑果打成团,蚕儿正大眠;

桑果发了黑,蚕儿已上簇。

小满三日见新茧。(河南)

白露不作茧儿,放蚕白瞪眼儿。(辽宁)

养蚕无巧,食少便老。

要想养好蚕宝宝,消毒要好食要饱。(湖北)

春蚕不吃小满叶。

用兵先囤粮,喂蚕先栽桑。

桑要从小育。冬天栽桑,梦里移床。

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

种得一田桑,可免一家荒。

冬季捻河泥,桑树和破皮。

桑拳削口,看蚕娘娘拍手。

门前屋后好栽桑,养起蚕来不用忙。

家有百棵桑,全家有衣裳。

春阴下午采,天干早晨采。(湖北)

古时候,由于蚕农对科学知识了解不确切,在养蚕季节产生了许多禁忌,如蚕农为了防止一切对蚕的病毒、虫兽之害,在养蚕前要打扫蚕房,清洗蚕匾,张贴用红纸剪成的猫、虎形剪纸等,防止老鼠;在蚕室的门上贴写有“育蚕”、“蚕月知礼”等字的红纸,谢绝相互之间的来往。蚕不能叫 “蚕” 要叫 “宝宝” 或 “蚕姑娘” ; 蚕爬不能说“爬”,要说“行”;喂蚕不能说“喂”要说“撒叶子”;蚕长了不能说“长”要说“高”; 蚕不能数数,否则会遭到减少的灾祸; 三四月份,蚕初出时,由于蚕怕风冷,怕香臭异味,养蚕者俗有“关蚕房门”的习俗。苏州一带的蚕户以红纸、花纸等贴于门上,谓之门神将军,可辟邪护蚕。蚕娘少妇,往往独宿。蚕室忌生人出入,尤忌叩门,以为会冲去蚕花。蚕自小至大忌烟熏; 忌酒醋五辛;忌香麝油气; 忌饲雾叶; 忌侧近舂捣; 忌丧服产妇。蚕不可受油烟气、煤气,不可焚香,亦不可佩香,蚕室不可食姜暨豆; 蚕妇之手不可撷苦菜,否则令蚕青烂。蚕属气化,香能散气,臭能结气,故蚕闻香气则腐烂,闻臭气则结缩。凡一切麝、檀等诸香,并一切葱、韭薤、蒜等臭,皆不可入蚕室。忌西南风; 忌灯火纸燃于室内,忌吹灭油烟之气;忌敲击门窗; 忌哭泣叫喊; 忌饮酒者切桑叶饲蚕; 忌用破蚕匾,等等。有些符合科学道理,有些特别是语言忌讳则来源于巫术的迷信。解放前,海盐一带蚕农往往在门口打上许多树木桩,用左手搓的草绳张网,禁止陌生人上门,如有冒昧上门者,主妇甚至把一盆水泼向来人。

养蚕忌讳中,语言忌讳尤多。古人认为语言本身有魔力,故对不吉的语词不用,用另一个字或词代替,至现代已成地方俗语,逐渐失去其原始用意。

忌“亮”。因为亮头蚕是蚕病的一种,“天亮了”要说“天开眼了”;

忌“僵”。因僵蚕也是蚕病的一种,与“僵”同音的字不能说,如“姜”叫“辣烘”,“酱油”叫“颜色”、“鲜猛猛”等;

忌“伸”。因死蚕多伸直;

忌“笋”。因与“损”同音,“笋”要称“萝卜”、“钻天”;

忌“虾”。因吴语“虾”音与蚕浮肿病(即白肚病)同义,所以“虾”称“弯转”;

忌“爬”、“逃”、“游”。因三者均为蚕的病态,连避邪物“桃枝”也改叫“掌头”;

忌“葱”。因与“冲”音近,而冲有相克之意,改称“香头”;

忌“四”。吴语“四”与“死”同音,蚕四眠时叫“大眠”;

忌“完”。认为不吉利,“完了”改叫“好了”;

忌“腐”。豆腐叫“大素菜”。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种禁忌在古人文学记述中早有反映,如清光绪《嘉兴府志》所载洪景皓《蚕诗》说: “遮莫村儿也解事,暂呼春笋叫钻天。”濮院陈梓《养蚕词》说: “掘笋不叫笋,叫笋蚕要损,吃姜勿唤姜,唤姜蚕要僵”。可知禁忌形成社会习惯由来已久。

古人对桑蚕的生死病害不能理解,以为存在的神秘鬼物邪祟为害,故常采用一些巫术来抵御。或诅咒,或驱除,或忌讳,总称祛祟避邪。过去巫术虚拟认为,蚕的病害是白虎作怪,因此用各种办法驱除或祈求白虎免害。又说青娘是蚕的大敌,故蚕娘食螺蛳叫”挑青”; 清明节出游不归家叫“避青”;吃完的螺蛳抛向屋顶,认为即可转移灾祸。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巫术渐已消失,一些残留在风俗习惯中有的已看不出原本的意图。蚕农们驱除避邪的风俗有的得以保留至今,有的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下面仅举几例:

据《淮南子》、《搜神记》、《玄中记》等书记载,神荼、郁垒二神倚桃树镇慑群鬼,传说桃枝可以驱邪。桐乡一带尚残留这一风俗。蚕农若缺桑叶从外地买进,须先用桃枝在桑叶上轻轻鞭打三下; 蚕农还常在门口或蚕匾上插桃枝。旧时浴蚕种必使用桃木板煎过的水。嘉兴新篁蚕房门口要挂一把蒜头、菖蒲和槐树花,前二者全为避邪。海盐蚕房里要挂一把无柄镰刀,对“邪物”表示威慑。海宁周王庙蚕农在养蚕前要举行祛邪仪式。夜间,男主人把手在石灰水中浸湿,在蚕房门口按下一个白手印。蚕上蔟时,蚕房门口的门框或柱子上要剁一把刀,蔟棚上放一碗冷饭。桐乡晚村乡有男性蚕农,黎明时全身赤裸,宰杀一头小山羊,口念咒语,用羊血沿墙根洒滴,用污血驱邪。

有些祛邪旧俗也逐渐演变成为一般民俗,如:扫蚕花地。(为古代歌舞) 近时浙西犹有表演者,颇具有古代遗风。其特点是艺人盛装歌唱舞蹈,于蚕室中演出养蚕各生产环节动作,特别着重打扫蚕室,将虚拟邪物扫出门外。这原是我国古代祛祟避邪仪式,并非一般歌舞。现各地仍有“扫蚕花地”风俗,如海宁新娘子在新婚次日要象征性地扫一次地,自门口扫向里面。其原始意义已改变,成为一般民俗。

还有唱花蚕,它是农村普遍流行的艺人民歌演唱活动。每年冬春,有人挑担供蚕神塑像或画像,敲锣沿村游唱,农家给以白米或糕团为酬谢。演唱者在蚕农家巡转,唱的都是家喻户晓的“蚕花歌”。这首民歌有的地方叫 《马鸣王菩萨》,有的地方叫 《蚕花经》。海宁有“跳马”习俗,由艺人执硬纸剪成的马头,到蚕农家边跳边唱; 海宁沈士乡由女子装饰马头灯,在元宵夜去蚕农家演唱; 海盐城西常有青年男子划船至蚕农河埠前演唱。这些演唱都称为唱花蚕,歌词大同小异。从其奉神像、马头至蚕室诵唱世代相承的同一歌词看,实际上是古代祛祟驱邪习俗的延续。

另外还有濒已失传的置蚕猫。鼠为养蚕大敌,农民除养猫捕鼠外,还购置蚕猫避鼠。蚕猫多为泥塑彩绘,解放前嘉兴曹王庙一带捏制者为多,嘉兴、海盐集市有售。也有木刻印刷在红绿纸上的,有些杂货店每年冬季与蚕神帽一同出售,蚕农购回贴于蚕匣上; 桐乡一带则习惯由农家妇女作剪纸的蚕猫,贴于蚕室。这种用镇邪物驱鼠的民俗也是祛邪求吉的一种遗留。泥塑或木刻、剪纸的蚕猫,实际上成为一种玩具或装饰,今已难觅。

最后是蚕桑占卜。古人常求助于占卜以预测来年丰歉吉凶,对于蚕桑生产也是如此。清代湖州《湖蚕述》中一书,辑录数十条关于蚕桑的占卜术。一种叫“请淘箩头姑娘”的占卜,行之于海盐地区。在淘米箩上摆物摇动,视其状态,预测桑蚕的丰歉。还有民间流传“三姑把蚕”的说法,谓蚕神三姑每年一人主管桑蚕,丰歉不同。旧时历本上都注明当年为何人“把蚕”,民间即以之预测桑叶好坏。清光绪《嘉兴府志》载: “一姑把蚕则叶贱,二姑把蚕则叶贵,三姑把蚕则叶倏(忽)贱倏贵”。这些占卜和预测迷信荒诞成分居多,只有其中少数预测,如用柳枝枯萎的快慢测蚕叶的盛衰,符合气象原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