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养蚕禁忌及祭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养蚕禁忌及祭祀分类:【中国民俗】 《蚕桑辑要》载“蚕有七忌:自小至大忌烟熏;忌酒醋五辛;忌麝香油气;忌饲霉叶;忌饲热叶;忌侧近舂捣;忌丧服产妇。”其实何止七忌,旧时,海盐一带的蚕农在门口打上许多桃树桩,缚上草绳,张成网状,以此表示蚕忌生人进入蚕房,海宁一带,则在廊下围起插有桃枝的草帘子,表示蚕禁。蚕禁期俗称“关蚕门”,亲邻均不往来,只可在河埠头淘米、洗衣时相互询问蚕讯。蚕禁要到采茧子时才开禁,称为“蚕开门”。养蚕时期忌室内扫尘,忌炙爆鱼肉,忌油火纸于蚕室内吹灭,忌灶前热汤泼灰,忌敲击门窗,忌槌锡箔,忌蚕室内哭泣,忌污秽淫辞,忌未满月的产妇做蚕娘,忌产妇孝子入家,忌烧皮毛乱发,忌不洁净人入蚕室,忌吸烟,忌油漆,并忌一切烟熏等等。这些禁忌大多为保持环境洁净安静,维持蚕室最佳温湿度等,颇合科学。 迷信的禁忌也反映在语言上,如忌说“亮”字,因“亮蚕”是蚕病,“天亮了”则要说“天开眼了”。“酱油”要说成“颜色”、“酱”同“僵”谐音,忌僵蚕,“笋”要说成“萝卜”,“笋”音同“伸”,因蚕死伸直。“虾”要说成“弯转”,方言“虾”意即浮肿,忌烂白肚蚕病。忌讲“条”,要叫“个”,不然视蚕如虫,蚕会气死的。现当地农民仍有此种语言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科学养蚕,很多蚕禁渐废。 驱蚕祟。蚕祟是指有害于蚕宝宝的一切妖邪和病虫害。在湖州,一般在清明夜要禳白虎星,用米粉做成白虎神像,祭毕丢弃,并在门前用散石灰撒画一个弯弓,说明射虎用弓箭。同时张贴门神,祭以用米粉捏成的猫、狗、丝束、蚕茧,祭毕将米团子分发给邻家,叫“祛口团子”,宣告本户防止生人不吉祥的冲碰。洗晒后的小蚕匾,要用桃花纸重糊,还贴上猫形、虎形剪纸。掸蚁蚕之日,也以红纸书“育蚕”或“蚕月知礼”等字贴在门上。在海宁斜桥、周王一带,养蚕前夕要在蚕室门上、窗上按下一个个含有石灰水的手印。在嘉兴新篁,则在蚕房门口挂蒜头、菖蒲、楝树花。 龙蚕会。盛行于桐乡县芝村一带。据传,宋高宗封“马鸣王”为蚕神,传谕各地建造庙宇供奉。芝村的蚕神庙,人称“龙蚕庙”。每年清明时节,当地人就将庙中的蚕神菩萨抬到由两只龙船并列搭成的佛台上举行祭祀。祀以千张、豆腐干等素食。蚕农们则从四面八方乘船前来叩拜。祭祀毕,蚕神被抬回龙蚕庙。各地来的船只便在水上表演各种节目,有“摇快船”,每船八桨二橹,比赛快慢;“龙灯船”,船上扎龙灯;“台阁船”,船上搭起彩台,由儿童装扮戏文人物表演;“标竿船”,船上竖十米高的粗毛竹,表演者在竿上表演各种惊险的技巧动作,还有“打拳船”、“拜香船”等等。龙蚕会期间,船只停止通行,河港两岸,围观人群终日不散,会期长达3~5天。 标竿船(湖州)(钟伟今摄) 嫘祖庙。古代湖州有奉黄帝元妃嫘祖为蚕神,立其神位在照磨故署,建庙在东岳宫,叫“蚕神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