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军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军傩

分类:【中国民俗】

古傩戏的一种。流行于贵州安顺、兴义地区的20余县。600年前明朝大将沐英率领军队进入贵州屯田守边,为了活跃军内生活,由士兵自演一些历史剧,因而形成了“军傩” 。演出方式是在大锣声中,演员穿短衣,将大红大黑的面具拴在额上,青纱遮面,手执短兵器登场,演《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等。在演出过程中,有打、有舞、有唱,十分热闹。

军傩流行于安顺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市汉、布依、仡佬等民族中,是明代“调北征南”的明朝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它仅流行于军队中,是一种为防止少数民族反抗而进行的练兵习武活动。《安顺府志》载:“黔中人民(指汉人)多来自外省,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然四顾环境,尚多苗蛮杂居其中,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盖藉农隙之际习武事,亦存‘寓兵于农’之深意也。”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娱乐活动,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在平地演出,故称“地戏”;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跳神”。和其他戏种一样,地戏表演也需要道具和戏装。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从正月初一到十四,全寨男子聚集于寨内空坝或庙内院坝中操演,最初不扮装,只练步伐、招式,到十五才扮装,戴上面具,正式进行演出。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其巫的成分比起巫傩来,可说是大大减少了。地戏的剧目多为武戏,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西》、《精忠报国》等。演出时须戴面具。地戏面具要涂上各种颜色,与京剧、川剧的脸谱相似。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地戏面具就要显得亲切和蔼些。但人们视面具为神灵,极为崇敬。如贵阳一带布依族每年春节跳完地戏后,都要将面具收藏起来,到第二年春节“上九”时再行开箱,请出面具,同时奏以钟磬鼓乐。面具取出后,用艾水擦洗干净,供于神龛之上,每天香烟不断,直到正月十五使用时为止。

地戏剧照 (杨光泉 摄)

正月十六日,在参神和开财门仪式活动中还要表演地戏节目。这一天一大早,全寨老幼早早就来到历年地戏演职人员出发的地方。演员们换上戏装,戴上面具,来到这里表演点师出征,末了,鸣炮三声,“兵马”浩浩荡荡开出,绕寨一周。每遇寨中山神、菩萨和土地祠,均要停下参神。

绕完寨子,大队兵马一路鸣锣击鼓,依次来到寨中每一家“开财门”。主人把大门紧紧关着。“兵马”来到大门前一字排开,齐声唱诵祝词。祝词均用汉语,为七言句式,内容有唱述门的来历,祝愿主人家财源滚滚、五谷丰登。如其中有这样的唱词:

春季开门春季旺,夏季开门夏季兴,

秋季开门进五谷,冬季开门进金银。

四季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

唱诵完祝词,早已等候在屋内的主人趁势将大门打开,“兵马”一拥而进,绕堂屋四壁一周,出门便开始唱戏。

开完财门,演员们来到表演场地,坐台表演。这也是地戏表演最精彩的部分。坐台表演以表演武功为主。演员成双成对,舞弄大刀。一般有一拜、二拜、小儿见背、跪膝、撮刀、押刀、黄莺展翅、老刀、扣刀、回刀、扭丝刀、雪花盖顶、筛面、苦竹盘根、砍四拜、一炷香等十七段。

坐台表演中惟一的情节戏是表演一折《杨家将下河东》,以唱为主。坐台表演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幼来到寨脚,在锣鼓声中,演员们亦歌亦舞,齐唱扫场词。并按东、南、西、北、中五方逐一将天瘟、地瘟、牛瘟、马瘟、鸡瘟、鸭瘟、天灾人祸、口舌是非等扫清,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扫场结束,随着三声锣响,大队人马收兵回到寺庙。再表演一番之后,“刀枪入库”,面具入箱,等待来年开取。至此,地戏活动全部结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