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具分类:【地域文化】 农业是黎族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黎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耕地有水田和旱地,以水田为主。农作物种类主要有:稻谷、番薯、木薯、玉米、狗尾粟等。生产工具有:铁犁、铁耙、锄、铲、镰刀、钩刀、四齿耙、手捻小刀等; 耙也有木制的。解放前,黎族人民尚未掌握冶铁技术,铁制工具都是从汉族地区输入,数量少,质量差。水稻耕作,合亩制地区一般是一犁一耙或一犁二耙,而合亩制的外围地区有二犁二耙,甚至三犁三耙的,但犁得不深,约有三四寸。除草一二次,也有三次的。不大习惯施肥,产量较低。 在1949年以前,部分高寒偏僻地区,尚采用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木制农具简陋,多利用树枝的自然形状,很少加工,如叉、耙和木槌等。脱粒工具仅是相连的两根木棍。所用的铁制农具有砍刀、斧子、甩刀等,多购自汉族地区。 石枯,又称“直辕犁”,是近代的曲辕犁和水田犁传入凉山前,彝族固有的牛耕工具。铁铧呈三角形,犁尖呈锐角,犁尾平直,犁面平,耕地仅深3寸,也无犁盘,影响回转,只能破土和划沟,不能碎土和起垄,简陋笨重,功效较低,只适于山区坡地的粗放耕作。犁地用双牛,牛轭是二牛抬杠式,用尖钻孔穿皮条套牛,再以硬索扣于中部引犁。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具种类增多,已达20余种。铁制农具有犁、铧、秧斧、条锄、板锄、镰刀、斧、砍刀、三齿耙、轧刀等,分别用于开荒、砍伐、耕地、耙田、挖田、种植、薅草、收割、挖粪、锄草等;木制农具有木犁、牛轭,连枷、三齿耙、柴架、背板等;竹制农具有箩筐、簸箕、背篮,用于选种、积肥等。木制农具是彝族自己制造,彝族基本上无自己的冶炼业,铁制农具一般购自汉族地区或请汉族工匠制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初期,多使用木制农具,犁地的铧头为硬木制成,锄头用硬木或牛角制成,碎土用木槌,脱粒用连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制农具逐步代替了木制农具。全国第二次农业机械化会议后,开始使用大型农具。农具的改进把农业生产推至一个崭新的时代。 铧头。为鸭嘴形,铁制。大金一带分“陡铧”与“平铧”;汶川一带分“钗钗铧”和“板板铧”。耖地时“钗钗铧”用一牛牵引,“板板铧”以双牛牵引(即二牛抬杠式)。一般只耕4~5寸深,耖地只有3~4寸深,大大地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通常仅耕两次:秋收后耕一次,播种前再犁一次即可撒种。阿坝壤塘一带的犁头,是很笨重的木制犁,犁尖用硬木制成,后有所改进,也仅是在犁尖上包一层约4寸长的铁尖,耕深3~4寸。包座一带,因接近松潘,则较为进步,已用5~7寸的铁铧头,可深耕5~7寸。 尖锄。亦称“山锄”,锄呈锐角,因尖而得名,用以开荒,或用于挖药,重2~3斤。挖锄及板锄,用于挖地及除草。阿坝、壤塘一带藏族,多年来均使用牛角做锄头挖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器输入较多,逐渐在牛角尖上镶包一层长5~6厘米的铁尖,比钝牛角稍好,但功效依然很低。 耙锄。也叫“荒耙”,用以薅草。 点锄。一种用毛铁打制而成的圆筒状的点播农具,圆口直径6~7厘米,上装长1米多的木杆为柄。用时手握柄用力戳地,泥土即进入圆筒中,田中留有小坑,将作物的种子撒在小坑中,以土掩埋,即为点播。 “锄勾钩”。形如鸭嘴,细且长,以带钩木杆为柄,为青稞地及麦地除草专用,此农具在四土、绰斯甲普遍使用。 钉耙。因耙体为一排粗壮的钉状铁齿而得名,装以木柄,用于挖粪。 镰刀。主要用于草地一带。用一种刀面宽不及1寸,刀刃刻有锯齿的镰刀,是收割青稞和割草的重要工具。 水磨。水磨用圆形石制磨盘托起磨扇。磨分上下两扇,两扇接合处,凿有石齿。磨之上扇有一小孔,用以流漏粮食于两扇之间。石磨有木轴与下面巨型木轮相连。使用时,先将需要磨制的粮食倾于磨之上扇,再将水闸打开,引来之水不停地向下倾泻,冲动巨型木轮旋转,其轮带动磨扇转动,面粉即从磨之两扇之间徐徐落出。这种利用自然磨面的方法,在汉、土家等民族地区均可见到,它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木铲。一种木制工具,铲面长约1.5尺,上部较厚,铲端稍薄,装有长约4.5尺的木柄,专用于铲土。 碎土棒。汉族地区的棒头相似,长约3尺,粗若手臂,握手部分稍细,用以击碎地中大块土饼,或用以敲细泥土,以便筑墙或垒灶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